东欧八国: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苏联模式的内涵,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总起来看,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一是具体体制、机制的层面。
战后东欧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类型:
1.本国社会主义政党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政党占据主要地位: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2.本国社会主义政党有一定发展,在苏联的扶植下,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
3.完全在苏联的扶植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东德
东欧八国采用“苏联模式”的原因:
1.战后东欧各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2.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扶助
3.战后国际形式复杂,资本主义世界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八国采用“苏联模式”的影响:
1.短期内为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积极作用,为战后重建起到促进作用;
2.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合各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后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党情报局。
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赫鲁晓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
1963年南修改宪法,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民族矛盾加剧。
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及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东欧剧变: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东欧聚变的原因:1.苏联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离,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误导,导致东欧各国思想混乱;
2.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让各国经济陷入困难,民众生活困难,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相继失去领导权;
3.西方的和平演变促使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的影响:1.标志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结束,华约瓦解;
2.标志着冷战结束,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终结;
3.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
东欧聚变示意图:东欧剧变的先后顺序:
波兰—1989年12月29日
罗马尼亚—1990年5月
匈牙利—1990年5月
捷克—1990年6月
保加利亚—1991年7月
苏联—1991年12月(解体)
阿尔巴尼亚—1992年3月
南斯拉夫—1992年4月(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