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物理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连线有错误的是
    [     ]

    A.
    B.
    C.
    D.
    本题信息:2011年山东省期末题物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牛青丹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连线有错误的是[ ]A.B.C.D.” 主要考查您对

音色的概念

回声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

温度的概念

液化现象、方法及其应用

升华现象

凝华现象

电流的单位换算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音色的概念
  • 回声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 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
  • 温度的概念
  • 液化现象、方法及其应用
  • 升华现象
  • 凝华现象
  • 电流的单位换算
定义:
音色又叫音品或音质,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影响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1)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振动情况不同,发出卢音的音色就不同。

(2)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即使不同的乐器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够把它们区分开,这就是由于音色的不同。
定义: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
回声的概念 回声是由于声音被高墙、山崖反射而产生的,对着远处的高墙、山崖呼喊能够听到回声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在空气中,讲话人与反射物间距离必须在17m以上,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人耳辨别出回声的条件:
人耳辨别出回声的条件:也就是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否则原声和回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这就是在屋里说话为什么比在旷野里说话听起来响的原因。

回声测距离的例题剖析:
例:汽车沿平直公路匀速使向一座高山,汽车的速度为10m/s,声速为340m/s,行进途中按一次喇叭,2s后司机听到回声,求司机按喇叭处距山脚距离是多少
剖析:发出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走的路程为s1=v1t,而汽车在这段时间走的路程为s2=v2t,
鸣笛处到山脚距离s=(s1+s2)=(v1t+v2t)=(10m/s+340m/s)×2s=350m,
所以答案为:350m。
回声定位:
  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传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如图所示)。


回声的应用:
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如:海底的深度、河宽以及回声定位

基本概念:
意义 表示 图示
入射光线 射向界面的光线 AO
折射光线 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光线 OB
法线 与分界面垂直的虚线 MN
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AOM
折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NOB

内容:
  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甲所示;当光线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乙所示。


规律总结:
不论是光线从空气斜射人其他介质,还是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空气中的“角”总是大于其他介质中的“角”。
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符号:K。常用单位:摄氏度,符号:℃。 

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以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约一273℃)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温度是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名称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冰水混合物的热力学温度是273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 (t)的换算关系是:T=273+t。研究表明,无论人类如何改进低温技术,0K的温度都达不到。在微观粒子和天体研究方面都采用热力学温度。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


定义: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特点:
液化放热。

液化方法: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当气体的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其中温度降到足够低是指气体的温度下降至沸点或沸点以下。小同的气体液化的温度不同。利用这种性质可以分离物质。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大多数的气体液化,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煤气以及气体打火机用的燃气,就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们液化的,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不能使它们液化,必须同时降低温度才行。

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液化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开水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池,使池中的水温升高是利用液化放热来完成的。
“白气”
1.含义:“白气”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是看不见的。当水蒸气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例如:冬天,从口中中呼出的“白气”;烧开水时从壶嘴喷出的“白气”;夏天,我们看到冰棒冒的“白气”;冰箱门打开时冒出的“白气”;飞机的白色尾气。

2.分类:“白气”现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冷物体冒 “白气”;另一类是热物体冒“白气”。尽管它们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但水蒸气的来源却不同。例如: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 (来源于冰棒之外)遇冷液化而成;烧开水时,壶嘴冒 “白气”是从壶中产生的水蒸气(来源于壶内)遇到壶嘴外附近的冷空气液化而成的。切记:共同的特点都是水蒸气要遇冷。
定义:
在物理学中,升华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相变过程;

生活现象:
1.冬天,冰冻的衣服(结了冰)变干(温度低于0℃,冰不能熔化,消失的本质是冰逐渐升华为水蒸气了)。
2.白炽灯用久了,灯内的钨丝比新的细。(钨丝升华成钨蒸气,体积减小。)
3.冬天,0℃或以下(未达到熔点)雪人会逐渐变小。
4.衣箱中的樟脑丸变小。
5.碘受热升华为紫色的碘蒸气。
6.用干冰制舞台上的雾、用干冰制雨。
特点: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定义:
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常见凝华物质:气态碘、水蒸气、气态钨、气态萘等。

常见凝华现象:
①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黏附在物体上形成的。它的环境温度比“下露”“下雾”时更低。
②灯泡用久发黑,目光灯两端发黑(先升华,后凝华)。
③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的。小冰晶和小水珠越积越多,最后就掉下来,在掉落的过程中小冰晶熔化便形成了雨。
特点:
凝华过程物质要放出热量。

物态变化解释雨、雪、云、雾、露、霜、冰雹的成因:
自然现象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当云层中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合并成大水珠时,便形成雨 液化
太阳照到地面上,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云 液化、凝华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 液化
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为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 液化
霜、雪 霜是水蒸气在地表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凝华为固体。如果高空的温度为0℃以下,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水便以雪的形式降回地面 凝华
冰雹 冰雹是体积较大的冰球,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凝华、熔化、凝固等

单位:
国际单位是“安培(A)”,比 “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换算关系:
1A=1000mA,1mA=1000μA。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连线有错误的是[ ]A.B.C.D.”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