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政治

首页
  • 材料分析题
    材料:“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七发射这三大历史事件,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改革开放再一次汲取巨大精神动力,迈向新的境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说“这是灾难和盛典留给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请用《文化生活》中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抗震救灾等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人们只求奉献不讲索取,谈索取的人是可耻的。请从《生活与哲学》中“人生价值”的角度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广东省模拟题政治材料分析题难度极难 来源:吴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七发射这三大历史事件,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改革开放再一次汲取巨大精神动力,迈向新的境界。”北京师范...” 主要考查您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价值及人的价值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价值及人的价值
  •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增强综合国力关系:
(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理解弘扬民族精神和经济建设没关系:
学生易忽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围绕经济建设展开,但民族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必要性
①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途径 内容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每个公民都要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准确把握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间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具体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特别提示: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现,民族文化有一个积淀的过程,民族精神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因此,我们说民族精神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在把握民族精神时,必须与具体时代结合起来。

全面理解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5)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认识误区:

误 区 剖 析
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永恒不变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另外,还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民族精神就能推动现代化建设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意识,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它不能直接对客观事物起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把民族精神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振兴。中国的发展不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依靠经济掠夺、军事扩张实现现代化的民族扩张主义道路,而是通过振奋民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和平发展。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会削弱而只会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弘扬、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含义: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含义 作用
爱国主义 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团结统一 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 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爱好和平 一个民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的精神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勤劳勇敢 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自强不息 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时间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具体表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特征:
(1)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
(1)地位和作用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特点和主题
①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

分析角度 内容阐释
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弘扬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文化与人的关系 ①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并给人以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人们辨别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动员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思想道德建设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行为选择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精神各方面的相互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价值含义: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的内涵: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价值、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②外延不同:价值包括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人生价值仅仅包括人生领域的价值;价值观是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属于主观范畴。
(2)联系:人生价值是价值在人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形成价值观。


人的价值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

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人的个人价值是指社会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给予,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

二者是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
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
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作贡献。
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满足个人合理需要,或只讲满足个人需要而不肯为社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①含义: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②特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
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享受价值,就在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满足。
(3)人的价值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实现人生的价值:


警示:

(1)考查价值的含义:
注意理解哲学上讲的价值与经济学上的价值、哲学价值与具体价值的关系。
(2)考查人生价值的内容:
可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来理解。坚持一分为二;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抓住本质和主流;
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1)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意味着他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强。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的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3)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表现,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 

在奉献中创造价值:

(1)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财富创造
(2)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没有幸福感可言。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的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属性。
产生的条件不同。人的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人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因此,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社会属性。
(2)联系:
二者统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没有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识的指导,具有很强烈的社会色彩。


价值的实现方式:

(1)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价值。
①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
②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③劳动和奉献社会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②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
(2)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作贡献。

正确理解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人要想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个人才能的大小影响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为此,就必须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有助于人们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以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个人(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原理内容: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七发射这三大历史事件,进一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