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读图题
    20世纪是人类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世纪,是经济、科技、文化都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但同时也是一个异常惨烈的世纪,在20世纪,人类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显示了其毁灭之力。观察以下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战斗侦察机

    图二:原子弹“小男孩”

    (1)图一和图二分别出现于哪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的事件中,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图二的事件中,主战场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见,近代战争的主要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江苏期中题历史读图题难度较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20世纪是人类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世纪,是经济、科技、文化都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但同时也是一个异常惨烈的世纪,在20世纪,人类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显示了其毁...” 主要考查您对

三条战线

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日本投降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三条战线
  • 凡尔登战役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日本投降

三条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分布在三条战线上,分别是:西线英法同德国作战;东线德奥同俄国作战;南线奥匈对塞尔维亚和俄国。其中西线是一战的主要战场。

马恩河战役:
一战时候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著名战役。德国同英法联军在马恩河流域2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会战,双方共150万人参加战斗,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决战,稳定了西线局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三线作战图:


一战中的战争机器——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马克”Ⅰ型坦克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
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
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温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日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1916年生坦克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
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投入了战斗。同时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关于“坦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很多,有一说是坦克发明后,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还有一说,是为了保密。总之,“坦克”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版本)。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凡尔登战役:
一战时,德国在西线发动的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凡尔登位于法国东北部,是法军全线的枢纽。1916年2月德军开始进攻凡尔登,法军殊死抵抗。战争共造成70多万人伤亡,此役有被称作“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是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德军开始衰落,逐渐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为什么说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凡尔登战役对德国的有生力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德国力量削弱无力抵抗协约国的联合进攻;
3.凡尔登战役德军士气低落等原因。


凡尔登战役示意图: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历史评价:
1.这次胜利,对争得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2.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同时它鼓舞了各国人民同法西斯占领者进行更加坚决的斗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历程:

1.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
2.德军攻入市区;
3.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
4.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意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对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结果,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保持到战争结束,同时它鼓舞了各国人民同法西斯占领者进行更加坚决的斗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示意图: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前奏——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
1.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希特勒吹嘘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此战的胜利使得同属于反法西斯的国家美,英意识到,苏联,是他们击败法西斯必须团结的国家,这也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彻底打击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再也无力在全线发动进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纳粹德国企图快速征服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其遭到无法弥补的物质损失。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波兹坦会议: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哈利·杜鲁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1945年7月17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由美国起草,英国同意。中国没有参加会议,但公告发表前征得了他的同意。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该公告。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请降。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向同盟国投降的签降仪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首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
《波茨坦公告主要内容》:
1.盟国将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
2.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后;
3.重申波茨坦公吿,笫八条的《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
4.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
5.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但容许保持其经济所需和能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准其获得原料和资源,参加国际贸易;
6.在上述目的达到和成立和平责任政府后,盟国占领军立即撤退。

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
1.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2.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消灭日本关东军;
3.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抗日武装展开全面反攻。

日本投降的意义:
1.标志着轴心国集团的彻底溃败;
2.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盟军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密苏里号签字仪式:

发现相似题
与“20世纪是人类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世纪,是经济、科技、文化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