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踯躅(zhí zhú,缓慢不进) 冥(míng,生命终结) 泰(pǐ,坏运气)
    B、婀娜(é nuó)   钱(lài,赠送) (yì,文雅)
    C、伶(pīng,孤单的样子) 石(pán,磐石,厚而大的石头)  素(wán,绸子)
    D、违(qiān,过错)   才(lìng,美好) 明月(dāng,耳坠)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语文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崔保芬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踯躅(zhí zhú,缓慢不进)日冥冥(míng,生命终结)否泰(pǐ,坏运气)B、婀娜(é nuó) 赍钱(lài,赠送)娇逸(...” 主要考查您对

字音

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字音
  • 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字音的概念:

1.字音就是拼音。就汉语而言,通常用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拼音一般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
生母不能单独构成音节,但韵母可以。由韵母构成的音节,我们称之为“零声母”。
声调具有区分词义的作用。普通话声调有四种,依次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2.说话不是孤立发出一个个音素或者音节,而是连续发出许多音素或者音节,在这过程中,音素之间或音节之间就相互影响,产生语音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音变。
音变现象主要包括轻声、变调、语气词“啊”的音变、儿化等现象。 

① 轻声:
一个词或者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而成为一种又短又弱声      调,这种声调就是轻声。以下是变读轻声的一些规律:
“的、地、得”,“着、了、过”,“吧、吗、呢、啊”等助词。例如:你的、睡 了、走着、行吗、想啊。
名词的后缀“子、儿、头”等。例如:椅子、这儿、砖头。
方位词或语素“上、下、里、边、面”等。例如:早上、地下、屋里、外边、前面。
趋向动词“来、去、出来、进去、下来、起来”等。例如送来、出去、走出来、走进去、落下来、站起来。
一些量词。例如“五个”
叠音名词以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例如:爷爷、舅舅、看看、写写。
作宾语的人称代词。例如:请他、找你、叫我。
此外,还有一些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要读轻声。

②变调:
普通话的音节单念时有四个调值,每个音节的基本调值叫本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相互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叫变调。
例如:老老实实,变读为“lǎo lāo shī shī”

③儿化: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有区别词义(头:脑袋——头儿:领头的)、区分词性(画:动词——画儿:名词)和表示感情色彩(小皮球儿、小王儿:表亲切、喜爱)的作用。

④语气词“啊”的音变:
取决于“啊”之前音节的末尾音素。
“啊”之前音节的末尾音素是舌面元音aoei 时,“啊”音变为ya(呀)。如:画呀/争取呀/注意呀。
其他“啊”音变都是将“啊”之前音节的末尾音素作为“啊”的韵头或声母,连读成音。如:u—wa(读哇)n—na(看哪)。


字音辨识:

1、做好“两个集合”

①记少推多
例如:
艾多数字中读aì,在自怨自艾中读yì;
泥多数词中读ní,在拘泥,泥古中读nì;
朴多数词中读pǔ,在朴刀中读pō,作姓氏时读piáo。

②记异弃同
例如:卒读zú,用它作声旁的字,猝读cù,在瘁,粹,萃,啐,悴,翠,倅中读cuì,碎读suì;
再如:真读zhēn,用它作声旁的字,镇读zhèn,缜读zhěn,慎读shèn,填,阗读tián,颠,滇读diān。
一般来说,可根据声旁的读音推断声母或韵母,特别是平舌音,翘舌音(z、c、s、zh、ch、sh)和前鼻音韵母与后鼻音韵母(in、en、ing、eng)。
作为固始方言的一些土语区,要克服“f、h  ”  的现象。

2、语境确认

利用字形,字义,词性确定读音。例如:
巷有两种读音:
①读xiàng,是较窄的街道,名词;
②读hàng,虽也是名词,但指的是坑道,专指采矿,探矿。
据此,可知街巷读①,巷战读①,乌衣巷读①,巷道读②。

号也有两种读音:
①读háo,动词;
②读hào,名词,也作动词,只有标商标记,切(脉搏)两个义项。
由此可知,“号啕”读①,“号称”读②(以某种名号宣称),“号召”读②(像号声一样地召唤),“号角”读②;“号叫”读①。


熟知常见失误:

1、形声字误读

随着汉字的演变,不少形声字的声旁的声母、韵母、声调发生了变化。
如:百折不(náo)、机(xiè)、辈(chái)、风沐雨(zhì)、恶不悛(hù)中加粗汉字的声旁反而容易迷惑考生,引起误读。

2、形近字误读

很多字形相近而读音迥异的汉字也容易读错。
如:谄(chǎn)、陷(xiàn)、馅(xiàn)中,谄字就很容易受后两个加粗汉字读音的影响而误读。
再如:死(cù)、火(cuì)、精(cuì)、荟(cuì)中,猝就容易受后三个加粗汉字读音的影响而误读。

3、多音字误读

多音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多义形成的多音字,还有一类是同义多音字。前者字义接近的区别起来有一定难度。
如:和稀泥(huò)、和面(huó)中,和都有加入液体搅拌的意思,考生就难以区别;
而和平(hé)、附和(hè)中,和的读音因意义差别较大而比较好区别。后者考生往往更容易误读。
如:待他不薄(báo)、日薄西山(bó)中,(单音词)和用该字构成复合词时而不同;
血淋淋(xiě)和血海深仇(xùn),靓妹儿(liàng)和靓妆(jìng)则因口语和书面语而读音不同。

4、方言误读

我国八大方言区的考生,因n、l,zh、z,in、ing,h、f,b、p,o、e等不分容易读错汉字。
如四川考生就容易读错:围歼(jiān)、畸形(jī)、虐待(nǜe)、剖析(pōu)、不屈不挠(náo)、腼腆(tiǎn)等词语中加点汉字。
生活常用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形声字,方言区的考生也容易读错,比如:豆豉(chǐ)和豇豆(jiāng),河浜(bāng)。


高考字音常考点:

高考“考试大纲”规定:“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音,命题点聚焦于“常用”及“应用”,着眼于“认读”,着眼于“写作”;特别是“多音字”“形近形似字”“同音近音字”“习惯性误读误写”等。

1、“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包含如下重要信息:

①考查的范围是“现代汉语”,对于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读音不会涉及;
②考查的范围是“普通话”,对方言读音与普通话的读音的区别要多加注意。考查现代汉语中的常见常用字音,一般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命题依据。

2.考常用字甚至是最常用的字的读音:

举例说,近几年考过的绮丽的绮,擂台的擂,拘泥的泥,匹配的匹,倾轧的轧,参与的与,结束的束等等都是常用字。
考常用字的读音,而不考生冷的字的读音。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重在应用。生冷的字使用的频率低,自然不能成为考试的选例。

3.注重形声字和多音字读音的辨别:

常用字的数量比较大,究竟选择哪些常用字来考查,这是很有讲究的。高考注重选择常用字中的形声字、多音字来给考生辨别。
形声字,按照一般规律应该读声旁。但是,许多形声字的读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声母变了,有的韵母变了,有的声调变了,更有声韵调一起变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知这一变化,仍然读半边,因而误读。
如:绮丽的绮应读qǐ,而不能读qí;旖旎应读yǐ nǐ,而不能读qí ní,分泌的泌只能读mì,不能读bì等。

多音字是汉语特有的现象,而且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较大。人们不注意它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读音,因而常常读错。
如:差有4个读音,在差别,差错,差额,差价和差强人意,差可告慰这些词语中读chā,在差生,差劲,差不离这一类词语中读chà,在出差,差遣,差旅费这一类词语中读chāi,在参差中又读cī。读音不同,反映出意义上的不同。许多人不注意这些而常常误读。
有时还会选用其他类型易读错的常用字,
如:结束的束,匹配的匹。这样看来,高考选择要求辨别读音的字例,又是从汉字的特点出发的,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引导人们读准常用字的字音。

4.基本题型:

一是字音正选题;
二是字音错选题;
三是音形整合辨识题;
四是音形义的整合辨识题。
试题题面可出现也可不出现汉语拼音。


字音学习常用的方法:

高考主要考查常见字的读音,从近几年的高考看,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同音字,易误读字,字音复习,应注意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集中复习重点在于点拨学习方法,而字音多而杂,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要树立长期积累的意识。学习字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据义定音
这种方法多用于多音字的学习。例如:
①贾:与商人作买卖有关系的,就读gǔ音,如商贾;
②累累:当成串讲,读 léi 音,如果实累累;当累积讲,读 lěi 音,如罪行累累,当牵连讲,读 lěi 音,如连累,当连续讲,读 lěi 音,如累教不改。

2.记少不记多
主要应用于多音字中,有些字音的词条很少,记住仅有的几个词条,能够减少记忆量。
例如:模:读mó时,新华词典中有16个词条,而读mú音时,只有模样,模子,模具,模板四个词条,记住这几个词语,其他的都读mó。

3.记生不记熟

对于一些生疏的字音要强化记忆,而熟悉的字音,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记忆了,这样会减少学习中的记忆量。
例如:济:读 jì 音。周济,救济,同舟共济,就不要再记忆了,而jǐ音,如济南,人才济济需要加强记忆。

4.联想记忆
主要用来记忆形似字和形声字,就是由一个形声字联想到与它形似的多个字,把这些字放到一起通过形旁推意,根据声旁断音。



辨析解释字义、词义: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字义:通俗的说是指字的意义、含义。
辨析是对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用法的区分。关键还是要掌握字、词的基本用法。

常考的辨析词组:

1、
01、黯然、暗然、岸然:”,指”,也用来指,情绪低落的样子”。、黑暗。”。
02、爱护、爱戴: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03、安详、慈祥、祥和:、从容稳重。,如、祥端、发祥”。。。注意、慈祥、祥和。
04、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05、安置、安排: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2、
01、必须、必需:都含有“必要”的意思。“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
(3)、不须、不必”。,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凡是”。
02、表率、表帅:,指”。其中、模范”,、楷模”。。在古代汉语中,,有。”,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示”。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因、表率,,故人们常将”。
03、报道、报导:这是一对等义词。都指:1、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2、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04、暴发、爆发: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0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06、辨别、辨认、辨析:“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07、表示、显示、显露:“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08、边疆、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边界: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

09、不详、不祥:前者指
(1)不详细、不清楚;
(2)不细说。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前者指对别人反击。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前者指不愿提到。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编撰”指编纂、编写。“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15、变换、变幻: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一些常见的辨析词语:

01、沉重、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而、任务的数量重。
02、刹那、霎那: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03、斥责、叱责: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04、驰马、马驰: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他说:“‘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05、呈现、浮现: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06、嘲笑、讥笑:都含有,取笑人,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语意比较轻;、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07、查看、察看: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08、处罚、惩罚: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0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是否真实。
22、常、长:“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①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②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
③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写成“细水常流”。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或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踯躅(zhí zhú,缓...”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