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假日旅游成了人们的生活时尚,假如你去北京旅游,除了参观奥运场馆、登长城、看故宫以外,你还可以
    [     ]

    A.参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B.参观元谋人遗址
    C.参观大汶口文化遗址
    D.参观河姆渡文化遗址
    本题信息:2011年期中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秋香(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假日旅游成了人们的生活时尚,假如你去北京旅游,除了参观奥运场馆、登长城、看故宫以外,你还可以[ ]A.参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B.参观元谋人遗址C.参观大汶...” 主要考查您对

元谋人

北京人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大汶口原始居民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元谋人
  • 北京人
  • 南方原始农耕文化(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 大汶口原始居民

元谋人:
元谋人学名元谋直立人,或称元谋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他们会打制石器,知道用天然火,采集和狩猎。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共计左右门齿两颗。后来还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有争议,或为约60万年~50万年前)。其可能生活在亚热带草原—森林环境中。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是否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元谋人复原头像:


元谋人的由来:
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英文称:Homoerectusyuanmouensis,俗称“元谋人”。“元谋”一词,出自傣语,意为“骏马”。


北京人: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科学命名为“北京直立人”,又称“中国猿人北京种”,是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但是手脚已经分工明确,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的特性:
1、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2、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古猿从树上到地面,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使用前肢进行劳动,后肢承受身体的重量,只得直立行走,逐渐形成了上肢和腿脚。


北京人“原始群居”与山顶洞人的“氏族”的异同点:
相同点是:都是由几十人组成的集体;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没有阶级划分,无贫富贵贱的差别。
不同点:原始群居的人们没有血缘关系,而氏族是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的,有血缘关系。


北京人复原头像:

北京人相貌特征:
1959年,根据发掘的化石,成功的塑造了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塑像。根据头像显示,北京人面部相对较短,前额低平,眉骨粗大并互相连接。颧骨很高,鼻子宽扁,嘴巴前伸,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小。整个头部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河姆渡聚落:
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河姆渡文化的特征:
1、河姆渡居民开始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够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手工业发展。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对比半坡文明和河姆渡文明:
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
半坡文明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生产活动都产生了原始的农耕以及原始的手工业(制陶、麻纺织、建造房屋等)
3.都处于氏族公社时期

1.种植作物为粟(世界最早)
2.半坡人能够制造处色彩艳丽的彩陶,并装饰上美丽的花纹
3.建筑为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文明 1.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
2.可以制造简单的玉器和乐器
3.建筑采用干栏式建筑

农耕生活的作用及农耕文明的发展:
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河姆渡处于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
1、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并采用骨耜等耕作工具
2、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3、手工业发展,制造出大量的陶器,骨器制作比较发达,同时可以制造出简单的玉器。


河姆渡文明的陶器:

半坡文明的建筑与河姆渡文明建筑不同的原因:
主要由气候条件所决定,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因此采用半地穴式建筑。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因此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大汶口文明:
大汶口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泰山及其周围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随着生产的发展,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在氏族内部出现富有者和贫穷者。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力水平较中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开始出现早起的奴隶,父系社会制度,这时已经逐渐没落,氏族制度也走向了崩溃。


社会发展的定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是导致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3]发展的根本的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趋向,揭示了生产力在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中的始终决定作用,从而也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大汶口文明手工业特征:
大汶口文明晚期的制陶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烧窖技术有了改进,可以烧制出额薄胎磨光黑陶,胎厚仅1—2毫米。以及通过提高窖温,烧出薄胎、质硬、色泽美的白陶、黄陶和粉色陶器。

大汶口文明较之前的早期文明有什么新的特点:
1、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贫富分化,晚期出现了早起奴隶。
2、母系社会逐渐瓦解,进入父系社会时期。
3、原始手工业发展显著,制陶方面出现了注明的白陶、黑陶。


父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也是人类历史发生的最深刻的变革之一。这种变革是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中心自然发生偏移,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家庭婚姻关系也由母系氏族社会的“从妻居”改变为“从夫居”,子女自然不再属于母系氏族的成员而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
在父系氏族社会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有所剩余,一些人能够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利用已占有的劳动财富役使他人,于是,贫富现象出现,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
大汶口文化的陶器:

中国的父系社会文明:
中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大约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遗存代表有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此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其表现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家畜饲养规模的扩大;制陶技术的进步;铜器制造的出现;丝织品的发明;手工业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形成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假日旅游成了人们的生活时尚,假如你去北京旅游,除了参观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