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文明的演进
    从历史来讲,现代化的涵义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在此引领下,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对此进行了讨论后作了如下专题的阐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主题二   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拿破仑法典》现藏于某博物馆,以下为其中的摘录: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某博物馆,以下为其中的摘录:

    主题三   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某同学建立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有如下两张图片: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设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1953—1957年生产的解放牌汽车

    主题四   中国现代的政治文明
    某博物馆陈列有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是以玉壁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图样,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

    方案①

    方案二

    (1)依据主题一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2)概括主题二中条款的原则,并指出该文件的思想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主题三两幅图片反映的经济模式有何不同目的?其共同手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主题四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上海模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文明的演进从历史来讲,现代化的涵义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在此引领下,也促进了...” 主要考查您对

周朝的礼乐制度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第一个五年计划

罗斯福实施新政

波旁王朝的复辟

史料的价值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周朝的礼乐制度
  • 五四运动
  •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 第一个五年计划
  • 罗斯福实施新政
  • 波旁王朝的复辟
  • 史料的价值

礼乐制度:

1、目的: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2、含义: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赞曰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大。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礼”和“乐”:

“礼”:构成了西周文化的主构架,有利于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
“乐”:是辅与“礼”的,以其艺术美,使得讲究等级规范、形式森严的“礼”具有征服人心的感染力。
“礼”、“乐”是当时文明创造中最为高贵、典雅、精致的内容具有深厚的内涵、久远的影响,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制定目的: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周礼·春宫》)两君相见,例用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招待他国使臣则用小雅《鹿鸣》、《四杜》、《皇皇者华》、(《左传·襄公四年》)。又如天子祭祖用《雍颂》,士大夫则不能用。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四面;“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等等。   
总之,所有这些关于礼乐的规定,都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要顺利地推行礼乐制度,必须加强有关礼乐方面的教育,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周王朝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宫。

职位分配:

春宫中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400多人,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他们大多数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有明细分工,各司其职。《周礼.春宫》中明确记载了最高乐宫大司乐的职务要求:“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晋”。教学科目主要有乐德、乐语、乐舞(大舞)和小舞四种。由于结合礼教,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在春宫中还有小师、磬师、钟师、笙师、鎛师等传授器乐技艺。周代如此重视音乐教育,无疑会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而各种相关的措施也推动和保证了音乐的发展,从而使周代宫廷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其配合礼教的作用,也给于音乐以很大的束缚,而不能很好发挥其艺术特征,以至到春秋后期,随着新思潮的兴起和民间乐的发展这种典礼音乐便日益衰颓不振了。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

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
上。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
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起来。血缘关系既是家族内财产分配的依据,也是国家权力分配的标准,“立长不立贤”是其典型的特点,虽然有利于国家和家族的稳定,但是不利于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
②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嫡长子都具有较高的地位,体现出了原始社会父权思想的痕迹,也对我国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分封制以宗法制为4本原则,宗法制维护了分封制,周礼的内容以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日的,三者之间互为表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④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在周王朝初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第二,在周王朝后期,由于诸侯力量逐渐增强,血缘关系逐渐疏远,逐渐形成厂诸侯争霸的格局,形成了中国几百年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三,周工朝灭亡后,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宗法观念已经深植中华文化中,甚至影响到现在,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

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5、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不同:

1、反帝反封建比辛亥革命彻底。
2、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无产阶级起了重要作用,开始登上政舞台。
4、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爆发:

1、国际、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1)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激起全国人民义愤,反帝情绪高涨;
(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国内背景:
(1)社会基础:北洋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阶级基础:民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5月4日——6月3日 6月3日——7月初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青年学生 无产阶级
口号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方式 罢课 罢课,罢工,罢市
结果 被捕 释放,罢免,拒签

3、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反帝的根据:
(1)从斗争起因看:运动由山东问题点燃,此问题是在重新分赃的巴黎和会上所产生的。
(2)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
反封建的根据:
(1)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时提出罢免曹、陆、章,后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段祺瑞。
(2)从斗争口号看:“内惩国贼”。
彻底的根据: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

4、意义: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②五四运动的最大功绩在于“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③五四运动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新中国的成立与革命性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但仍有遗留问题),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
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
 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冲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一个五年计划含义:

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1)1949年-1952年,党和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在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重重封锁之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自立于民族之林。
2、时间与目的:
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
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⑦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一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中,重工业在东北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

1.历史因素:东北地区的工业在民国就有发展,并且受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及较少,工业基础好。
2.地理因素: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着优质的煤、铁资源。
3.政策因素:中共的制订的正确的方针。 4.外国因素:苏联对中国援助,由于苏联离东北地区最近,便于交流的展开。



罗斯福新政:

1、背景:
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
①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这是一种应急性措施,旨在迅速稳定金融资本市场。真正具有改革性意义的措施则是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它实际上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具体实践。这一货币政策的推行必然是宣布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可以提高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刺激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地促进美国国内公共工程事业的发展。庞大的工程开支,来自于政府的财政干预,部分开支就是美元贬值造成通货膨胀所得。但是由于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元贬值必然加剧其它各国的经济困难,推迟了他们的经济复兴。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是通过工业复兴法,其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但并未触及企业的所有制。其中有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则起了扩大消费、提高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
③调整农业的政策。
实际上是政府通过奖励补偿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样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于环境保护。国家收购农产品等措施则起了国家监督调节经济的作用。
④推行“以工代赈”。
兴办公共工程等系列措施,实际上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生产发展,起到了调节生产与消费矛盾的作用,同时由国家调节再分配。
3、意义:
(1)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2)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3)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拿破仑巩固政权的措施:

1、对内:巩固政权,发展资本主义 
① 政治上:确定了以稳定政局为首要任务的政策 
②经济上:改革财政,创办法兰西银行,采取发放津贴和补贴的方法,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法律上:重视法制建设,注重依法治国《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④文化教育上:建立公立学校和法兰西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评价:上述政策的实施,使法国摆脱了督政府时期出现的困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2、对外:与反法联盟进行战争 
对外拿破仑经历了与反法同盟的多次战争。给欧洲的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复辟。到1810年左右,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堪称法国敌手的国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盛极一时。到1812年时,拿破仑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第一帝国达到全盛。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原因:

1、连年战争严重影响到国内经济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民族解放战争日益汇成一股摧毁拿破仑帝国的强大洪流。 
3、在统治后期,开始向旧制度妥协,向封建王朝看齐。 
4、莱比锡战役法军战败。

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失败过程: 

1、1814年,反法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流放到厄尔巴岛。
2、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法军失败,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波旁王朝复辟: 

1814年3月底反法联军进入巴黎,4月4日拿破仑不得不宣布退位。20日,他被押到地中海中的厄尔巴岛,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1、复辟的原因:
①对外战争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
②侵略扩张使民族解放战争兴起;
③向旧制度妥协使帝国危机加深。 
2、复辟的经过: 
1814年拿破仑战败退位,第一帝国灭亡,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失败,波旁王朝再次复辟。 
3、复辟的波旁王朝的措施: 
波旁王朝复辟后,因为波旁王朝的反攻倒算使得法国人民难以容忍,10个月后拿破仑奇迹般地逃离小岛,回到巴黎重建帝国。但欧洲封建势力不给拿破仑以喘息之机,他们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决战中,再次击败拿破仑。拿破仑的这次执政仅97天,因而有“百日王朝”之说。接着,拿破仑被押往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死于该岛。波旁王朝在法国再次复辟。
  4、结果 : 
七月革命爆发,波旁王朝被推翻,建立了以奥尔良公爵为国王的“七月王朝”。


史料的价值:

1、史料用途: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史料≠历史≠历史学,但史料是史学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史学认识的唯一根据,是史学认识的基础,是史学认识的中介。历史学是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来反映历史。
2、史料搜集:
力求广泛、丰富。
史料的搜集是整理和考证的基础,史料的考证是史料整理的必要手段,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详尽而可靠的史料,这样就便于史学家正确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来重现历史。
3、史料运用:
(1)必须经过考订、鉴别,以确认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去“伪”存“真”。
4、史料的分类:文字资料、实物资料、社会学资料、民俗学资料。

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

它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它能为我们提供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信息。但人类历史是极其丰富多彩、全方位、活生生的客观存在,而流传下来的史料(即使是非常翔实的史料)与客观历史过程相比总是比较片面的、局部的、零碎的、死板的,而且不可避免地要渗进史料制作者的主观意识。史料的这种简约性和主观性便决定了史料不是历史。史学是揭示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规律的科学,它必须以史料为基础。离开了史料,史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史料决不等于史学,更不能代替史学。人们只能在认真地、全面地、科学地整理、分析、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和本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历史学。


发现相似题
与“文明的演进从历史来讲,现代化的涵义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