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语文

首页
  • 问答题
    爱心,是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如果没有太阳,一年四季,就不会那样绚丽多彩了。一缕阳光,就是一份温暖,为此,我们班举办了一场“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班会,现邀请你也来参加其中的两三项活动。
    1、请用简短的语言写出一个你所知道的爱心故事。
    答:                                                                                                                              
    2、仿写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前边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如果                                                                                         
    3、要“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请你谈谈该怎么办?
    答:                                                                                                                                      
    本题信息:2010年期末题语文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陈丽竹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爱心,是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如果没有太阳,一年四季,就不会那样绚丽多彩了。一缕阳光,就是一份温暖,为此,我们班举办了一场“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班会,...” 主要考查您对

仿写句子

补充句子

修辞方法

记叙文阅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仿写句子
  • 补充句子
  • 修辞方法
  • 记叙文阅读
仿写句子:
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
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单句或复句,都列入仿句。
句式:
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对于句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①句子的类别:
句子包括单句和复句两大类;
单句又有非主谓句和主谓句,复句又有多种类型。
②修辞的角度:
要研究哪一种句子最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思想感情,更具有说服人、感染人的表达效果。
从句子的类别研究句式是对语言现象的静态上进行分析的,偏重于认识和理解,主要解决怎样做到使语言表达正确无误的问题。
从修辞的角度研究句式是对语言现象的动态分析,偏重于运用,主要解决怎样做到使语言表达形象、生动、鲜明、有力的问题。

仿写技巧:
常见的仿写句子的考查类型有:套用式仿写、续写式仿写、造句式仿写、嵌入式仿写、命题式仿写。
要答好这类题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审清题干,明确仿照内容。
找出例句中的显形信息或者隐性信息。但是一部分同学总认为题干就那么几句话,有什么好审的,我看了一眼都能背出来。殊不知,背出来了也不等于你就审清楚了。
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同学心中似乎明白了,但不能在答案中有效地体现出来,可谓“心中有,手中无”。
要真正做到明确显性要求,可采用分项列举的办法,把题干的要求进行分解,把每一小点写在草稿纸上,并标上序号;
或者用铅笔轻轻地在题干上标上序号。
我们可以分解出三个显性要求:
①添上恰当的主语,
②句意与下句密切关联,
③句式基本一致。(检查答案时,我们要反躬自问:有主语吗?主语恰当吗?与下句的关系密切吗?句式一致了吗?)
仿写的句子只有符合了这三个要求,才能算是正确的。
隐性信息所隐含的内容要通过例子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以得到。隐性要求也是复杂的。
但是不管例句如何变化,我们大致可以从这样几方面来考虑它的隐性要求:
①看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是长句还是短句;
②看单句内部短语的结构,看复句中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③看语体色彩,看感情基调;
④看关键性词语等等。要十分重视对隐性要求的分析。

(二)找全其模仿点,确定陈述对象
1. 句子形式:
因为句子的类别不同,语气也就不同,表达效果也就随着有所不同。这方面的研究内容除了“语气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之外,还应包括:
特殊语序、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连动句、兼语句、提示句、总结句等要一一加以分辨,防止“走形”。
在复句的仿写中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也就是要侧重于整句。
如是复句,仿句也应是复句,且假设、因果、递进、并列等复句关系也应一致;
如是单句,仿句也应是单句,且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相一致。
2. 修辞角度:
这种题型往往要做到修辞一致,这就要求同学们对常用的八种修辞能正确理解,并能熟练运用。
这八种修辞是比喻、比拟、排比、反问、对偶、借代、设问、夸张。如修辞使用不当,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同学们在初中阶段主要要掌握的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形式。
比喻句的要求是要有本体和喻体,要有相似点,讲究贴切、通俗、形象;
而排比句的要求则是讲究结构相似、意思连贯、语气一致等。
3. 色彩角度:
如“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句话从感情上讲,饱含褒扬之情。而且仿写的语句大多是要求富有哲理的,或者意蕴含蓄的,这就要求同学们首先应该领会或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把握上下文的意脉,防止“形合而意离”的仿写。

由以上的方法指导,仿写句子还要遵循:
a)内容统一;
b)结构一致;
c)修辞相的要求;
从而使所造句符合以下要求:
1.努力从“形似”到“神似”。
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相同或相近。
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鼓励创新。
2.给仿写的句子“体检”。
看它是否有语病,是否和原文内容一致、句式一致、修辞一致。
能否与原文语意相连、文脉相通、融为一体。
3.语言格调要高雅。
仿句答案丰富多彩,但是同学们如果不正确审题,在仿写时会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对生活产生厌倦的态度。流露出悲观念头,体现出做人素质方面的不足。有的甚至是盲目逆反,写出了是非判断标准偏颇的怪论。由于思想格调不高,甚至错误,降低了仿句的品味,这样即使表达再通畅,也难以得到理想的分数。


仿关键句:
对关键句的仿写,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清晰地把握课文思路,深入地理解文章意蕴,而且可以从中揣摩出起承转合的技巧和升华主题的方法,从而在自己的作文中合理地借鉴利用。
如《出师表》中关键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许身社稷的誓言,也是他作为两朝辅臣忠心报国的见证。可以仿写:
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他对强烈的亡国之痛的描述,也是他作为一个薄命君王的悲苦境遇的反映。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临终的遗嘱,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未遂的梦想。

仿哲理句:
哲理句是指那些能够启迪人深思或鼓舞人奋进的句子。同学们如果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索,并尝试着模仿创造,会由一条“名人格言”引出多条“凡人格言”,相信这样的训练对仿写者本人甚至对其他同学都能起到一定的警醒和鞭策作用。
仿写哲理句的过程,也就是接受生命拷问,探讨价值取向,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过程。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自然、社会、人生等深层次的话题,并逐渐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可以仿写成:
“景与人都会碰到形形色色的变化,但是追求的念头是不停息的。”
如《理想》中“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石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石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石路,引你走向黎明。”可以以“希望、追求、奋斗等”进行仿写。

仿优美句:
优美句主要是指借助各种修辞手法而使文采斐然的句子。多进行一些优美句的仿写,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攻克高考仿写题,而且充分响应了作文发展等级中“有文采”的要求。
如《春》一文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同学们可以依据这些句子自己仿写训练,不仅能学习和积累优美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而且能接受高尚的情感教育。


补充句子: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
常涉及到正确使用关联词语,运用修辞,改变句式,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和续写.

补充句子技巧:
 1、词和词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成为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话,这就是句子。
为了把意思表达完整,句子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成分,基本成分齐全的句子,叫做完整句。
句子的基本成分就是构成句子所必须具备的词和词组。
一个完整句的组成,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1)“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的句子。
这种句子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或者“怎么样”,也就是他(它)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
这两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缺一不可。如:
  同学们 学习 。      小鸟 唱歌 。
  (谁)    (做什么)       (什么)(做什么)
(2)“谁(什么)”+“是什么”的句子。
这种句子也是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后半部分告诉别人前面所说的“他”或“什么”是什么。如:
  李洋 是学生。         这座楼房 是工人宿舍。
  (谁)  (是什么)             (什么)      (是什么)
(3)“谁(什么)”+“做”+“谁(什么)”的句子。
这种句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
第二部分是“谁”或“什么”所发出的动作行为,
第三部分是这个动作行为所涉及到的人或物。如:
  小明 复习 功课 。      王强 帮助 同学。
  (谁)  (做)   (什么)        (谁)    (做)    (谁)

2、我们说完整话,写完整句必须注意两点:
 (1)平时我们所用的句子一般都不会只由基本成分组成,句子成分多时容易造成遗漏,
这时一定要先确定好句子的基本成分,然后再增添附加成分。如:天花板上挂着吊灯。
先确定了基本成分,再增添附加成分:
大厅的天花板上挂着五盏水晶玻璃大吊灯。这样就不会丢三落四了。
 (2)句子写完以后,要多读几遍,看看它属于哪种类型,基本成分是否齐全;
这样就能保证我们所写的句子都是完整句。


补充句子教学:
学生补充的句子常见问题:
从语法角度虽然没有错误可言,但内容俗套,语言贫乏,句式呆板单一。
应对策略:教师应尽量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句子实践,让学生有话可补充,逐渐学会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提高学生补充句子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
一、鼓励大胆质疑──句子材料力求新鲜
许多学生补充句子时,总喜欢套用现成的材料,照搬照抄。
如苏教版第七册练习1补充句子练习第1小题:“广场上_________”。学生一般都填上了“广场上有天安门、纪念碑”等。
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有灵气,运用起来“驾轻就熟”,信手拈来。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展思路,选择新鲜材料补充句子,充实内容。
如“广场上________________”。看了此题,你会提哪些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生活材料在脑中得以再现,提出了以下问题:
广场上美吗?广场上人多吗?广场上热闹吗?广场上最近发生了哪些事?……
学生提出的问题百花齐放,句子所涉及的材料方方面面,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二、调动语言积累──句子表达力求具体
部分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只要句子完整即可。因此出现了像“广场上很美。广场上人多”这样说错又不错的句子。
细细推敲,句子内容表达欠具体,显得空洞,更谈不上语言文字美的意境。
当然,如果把“怎么美、人怎么多”描写到位,句子自然而然就具体了。
就此,可以问学生哪些好词佳句表示美,表示人多?且比一比谁知道的多。
学生通过充分调动已有的语言积累,在脑子里重现。
如表示美的好词佳句:彩旗林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
表示人多的好词佳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像潮水一样……
这样,补充句子练习就成了好词佳句擂台赛,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亢,下笔如有神地写出了:
①广场上彩旗林立,百花齐放,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②广场上人山人海,只见那彩色的河流向东流去。
③广场上不但花团锦簇,而且人流如潮。
要做到句子内容表达具体,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一些好词(包括一些关联词)、佳句(包括使用修辞的句子)。

三、体悟句子情感──句子形式力求多样
补充句子仅在句子材料上拓展,内容表达具体方面作探究,我认为还远远不够,还得从句子表达形式方面作一番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句子补充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应该表达怎样的情感。
如“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到表达了对广场赞美之情。要表达赞美之情,还可以用什么句式来表达?
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用反问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难道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吗?
有的说用感叹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补充句子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补充句子的材料应新鲜,内容应具体,句式应多样,为学生真正学会补充句子架桥铺路,最终水到渠成。


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主要使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
借代、比拟(又名比体)、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
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
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
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
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
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
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

(2)借代:
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
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
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3)拟人:
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4)夸张:
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
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5)双关: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
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7)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对偶:
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
①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②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③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9)反问:
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
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10)设问:
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
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1)顶真:
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
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
①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②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12)互文:
指古代诗文上下文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①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
②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

(13)反复:
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①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②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
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4)排比:
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①句子成分的排比:
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②句子或分句的排比:
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
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

(15)引用:
指人们在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时,引用名言、典故。
例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说得很有道理。

(16)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
修辞种类及作用:
我们掌握修辞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外还应该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试题的考验: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
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及作用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1)反问的特点:
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含修辞的成语来源:
比喻:
冷若冰霜    呆若木鸡    浩如烟海    轻如鸿毛    如胶似漆    挥金如土    味同嚼蜡 
归心似箭    坚如磐石    气喘如牛    胆小如鼠    如花似玉    如履薄冰    如坐针毡 
如狼似虎    从善如流    繁花似锦    视死如归    小肚鸡肠    多如牛毛    势如破竹

拟人:
狐朋狗友    鸟语花香     百花争妍   兔死狐悲    莺歌燕舞    龙飞风舞    春风得意
鬼哭狼嚎     黔驴技穷    山欢海笑   狗仗人势    狐假虎威    龙争虎斗    鸟哭猿啼

夸张:
一手遮天    度日如年   一毛不拔   垂涎三尺     口若悬河   排山倒海    日理万机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一步登天    震耳欲聋   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
一落千丈    一目十行   人木三分    胆大包天     气吞山河   恨之入骨    挥汗如雨
火冒三丈    一尘不染    泪如雨下    偷天换日    咫尺天涯   多如牛毛    弹丸之地

借代:
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迫在眉睫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汗马功劳    名落孙山    梁上君子    片甲不留    两袖清风    千钧一发    巾帼须眉
记叙文:
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
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记叙文特征: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
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
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
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
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
1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
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
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
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
第一人称:
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
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
第三人称:
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
----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
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
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
,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
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
,什么。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发现相似题
与“爱心,是天上永远不落的太阳;如果没有太阳,一年四季,就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