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不同时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印证了历史的发展。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这幅图画反映了北宋时期哪座城市的繁荣景象?作者是谁?北宋风俗画的兴起与哪一社会阶层的出现有紧密的联系?请再举一例与该阶层有关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
    或是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2)材料二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在哪一事件后发生的?请再举出两例当时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材料三中这种现象的主要经济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4)依据材料四,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山东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不同时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印证了历史的发展。材料一:《清明上河图》(局部)(1)这幅图画反映了北宋时期哪座城市的繁荣景象?作者是谁?北宋风俗画的...” 主要考查您对

宋代社会风貌(衣食住行,瓦子和节日)

宋元的绘画和书法成就

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

衣食住行的变迁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宋代社会风貌(衣食住行,瓦子和节日)
  • 宋元的绘画和书法成就
  • 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
  • 衣食住行的变迁
宋代的社会风貌:
宋代以来对女子的束缚越来越严重。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开。在宋代,从穿戴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和等级差别。出现有娱乐兼经营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还有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宋代称春节为元旦,要挂年画,贴桃符。

宋代的社会生活:
 

瓦子的出现反应了什么历史问题:
1.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2.从瓦子的内容上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宋朝的新娱乐方式——瓦子:
 

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和条件:
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方获得了相对安定的社会持续发展环境;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之际,也不断吸收中原先进文明,农耕文化也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大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以及海内外贸易的兴起,中国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最早的版本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反应出了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宋元经济在“隋唐盛世”基础上继续发展,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的重要前提;
2.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相对安定的局面。
3.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增多,促进各族文化共同提高;
4.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一方面我国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
5.宋元统治者的开明政策,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策略,是文化高度繁荣;元朝统治者积极吸收汉文化和儒家思想,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的绘画和书法成就:
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突出体现了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
宋代:1.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元代: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人称“神品”。
书法:
宋代:“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元代:赵孟頫既是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清明上河图》:
 

断发易服,移风易俗: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生活特色开始出现;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也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1)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2)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3)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
(1)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2)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3)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4)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1)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1)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2)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4)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1、禁缠足
(1)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2)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4)影响:使女性摆脱了落后封建文化的迫害,参加社会活动更方便,成为提倡女权的先声。
2、倡女权
(1)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政治上,从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2)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要下剪辫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当时有一名《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为了迅速的除去这一恶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子的命令,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剪除辫子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衣食住行的变迁:
从百姓方面来看,国家的发展变化最直接的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变迁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走出了过去千篇一律的“蓝海洋绿海洋”,开始追求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品牌效应。从“食”的角度来看,1987年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从“住”的方面来说,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由普通平房到简易楼房再到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讲,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

衣食住行的变迁:
1.衣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凭布票供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2.食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末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 住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4. 行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公交车、自行车是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出租车、私家车开始成为城市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旅游坐飞机也不稀罕。 
5. 用的变迁: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高档消费品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旧四大件)。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新四大件)在家庭中日益普及。 
6. 变迁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现相似题
与“不同时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印证了历史的发展。材料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