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读科罗拉多某气象观测站的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表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大峡谷的形成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

    A.外力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外力沉积—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外力沉积—地壳抬升
    D.外力沉积—流水侵蚀—地壳抬升
    2、关于大峡谷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成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因为海拔高,夏季凉爽
    B.冬季较为温和是因为纬度较低
    C.受两侧的地形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
    D.受西侧的地形抬升,降水多
    本题信息:2012年0112月考题地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杨文静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 主要考查您对

内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形成原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内力作用与地貌
  • 外力作用与地貌
  •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布地区、主要特点、形成原因

内力作用:

1、定义:有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能源来源与分类:
     地球内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太阳能、重力能等→外力作用。
内、外力共同作用,内力是主导。 

3、表现形式
    ①地壳运动(最主要形式):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型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凹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全球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
    ③岩浆活动: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
    (3)对地形的影响: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使地表起伏。


分类 能量源 表现 结果
地质作用 内力 地球内部热能 地壳运动、演讲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高低起伏
外力 太阳能、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趋于平坦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一: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情况二: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三: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①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②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情况四: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五: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2、表现形式:
    ①风化作用(最主要形式):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②侵蚀作用:岩石和矿物经由媒介如水、冰、风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动与瓦解。
    ③搬运作用: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④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因外力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以及含溶解质的水溶液受蒸发或发生化学反应后出现的堆积作用积聚过程。
3、对地表的影响: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类型

分布规律

基本特征

主要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低气压控制地区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太阳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强烈,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的信风带内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温两季

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东北信风带内大陆的南部和东南部

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及大陆内部

终年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全年降水均匀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内部

冬冷夏热,年较差大,降水稀少且集中于夏季

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达到

温带季风气候

亚洲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极地气候

南北两极地区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纬度高,接受太阳光热少

 

 

 

 

 

 

 

 

 

 


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

1、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
a、赤道低气压控制;
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
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
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
2、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3、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
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
b、东侧暖流通过;
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
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4、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5、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热带过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6、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比较:

1、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气温:全年各月均高温;降水: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不同点:降水量多少不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年降水量介于1500-2000mm之间,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年降水量介于750-1000mm之间。雨季集中程度不同: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有突变现象,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有渐变现象。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似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不同点:最冷月均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雨季长短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

3、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相似点:四季分明,夏凉冬暖。
不同点:最冷月均温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0℃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在0℃以下;降水季节分配不同: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气候类型的判读:

第一步:
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
7月温度高则为北半球
7月温度低则为南半球

第二步:
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
以“温”定“带”——根据提供的气温资料,确定气候带。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寒带

最冷月气温 >15℃ 0℃~15℃ <0℃ 最热月<5℃
季节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寒夏热 终年严寒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
热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
温带季风
温带大陆性
极地气候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判断气候类型
以“水”定“型”——再根据降水资料,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主要从季节变化和年降水量两个方面讨论。

热带气候 最冷月>15℃
全年多雨,>2000mm 热带雨林
干湿季明显,700-1000mm 热带草原
雨旱两季,>1500mm 热带季风
全年很少,<250mm 热带沙漠
亚热带 最冷月>0℃
冬雨型,300-1000mm 地中海
雨热同期,800-1500mm 亚热带季风
全年湿润,700-1000mm 温带海洋性
温带 最冷月<0℃
雨热同期,500-1000mm 温带季风
全年降水少,250mm左右 温带大陆性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导致全球气温波动上升的原因:

全球气温波动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就自然因素而言,包括太阳活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这是地质时期、历史时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人为因素是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结果,包括两方面:一是燃烧大量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森林的破坏,减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发现相似题
与“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