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地理

首页
  • 单选题
    该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36-38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
    年降水量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
    平均亩产
    粮食
    总产量
    1985
      19%
      333km2
      520mm
      38℃
      10%
      205kg
     1.025亿kg
    1995
      10%
    478km2
     450mm
      42℃
    本题信息:地理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 本试题 “该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36-38题。年份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河流含沙量粮食平均亩产粮食总产量1985 19% 333km2 520mm 38℃...” 主要考查您对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途径——循环经济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施途径——循环经济
    •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途径:



    循环经济:


    1、概念:循环经济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封闭式循环流动。
    2、基本原则和最基本特征:
    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
    最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3、根本目的: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4、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②长期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已十分突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

    ①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②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
    ③节约能源;
    ④节省使用自然资源;
    ⑤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
    ⑥尽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以步当车;
    ⑦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
    ⑧爱护每一块绿地;
    ⑨动员周围的人为环保尽心尽力;
    ⑩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⑩关心并积极参与科技事业,使之成为改善状况的动力;
    ⑩从事每项活动前,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

    线性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     
                        排放      单向流动
    循环经济: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     
                        排放—资源  循环式流动

    循环经济实现要求

    1、在工业经济结构中——清洁生产。

    ①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人类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
    ②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③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
    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

    ④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差异
    末端治理:被动地在污染物产生之后方寻求解决
    清洁生产:积极主动地以防范于未然的态度,及各种技术、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生产观念的转变:从原来的"治理污染"转变为“预防污染” 二者将长期共存

    2、农业生产模式一生态农业

    ①概念: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
    ②留民营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循环利用;
    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络。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能源形式 利用方式
    沼气 沼气池
    太阳能 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采暖房
    生物能 省柴灶
    ④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图:

    ⑤留民营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成就:

    3、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1)人口规模过大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
    (2)控制人口规模就是各地区的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要转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要解决利用中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保护,已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四大关系
    ①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④ 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措施
    ①政府干预
    ②公共参与
    ③强化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不同阶段人地关系与环境问题的分析:

    时期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时期 崇拜自然:人类听天由命,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天命论”或“宿命论” 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农业文明时期 改造自然: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论”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天命论”或“有神论” 人类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冶炼和制陶消耗大量木材;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
    工业文明时期 征服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征服论”或“人定胜天论”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人大量的废弃物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在全球范围,大气溢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生存
    现代文明时期 谋求人地协调:人类逐渐认识到只有善待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发展下去。“和谐论” 逐渐抛弃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如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该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回答36-38题。年份森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