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以下关于下面三种报刊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文宣传变法图存
    ②《新青年》的时代是批判复古逆流,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
    ③《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二字为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
    ④都创办于19世纪末,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本题信息:2011年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以下关于下面三种报刊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撰文宣传变法图存②《新青年》的时代是批判复古逆流,崇尚...” 主要考查您对

同盟会的成立

《新青年》的诞生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同盟会的成立
  • 《新青年》的诞生
  •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中国同盟会含义:

简称同盟会,亦称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组织集合而成,成员如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章太炎领导和组织的一个全世界的革命团体。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特点: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经济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仍有比较迅速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④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⑤时代要求: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革命组织。 

同盟会政治纲领:

(1)内容:
①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②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又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纲领。
(2)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同盟会成立历史意义:

(1)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解决了当时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史学界对同盟会性质的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同盟会是一个具有“双重性质”的政治组织。这种观点认为,同盟会既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又是一个包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资产阶级自由派和地主阶级反满派的松懈联盟。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派居于领导地位。“同盟会是一个由很多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派别组成的革命政党”,他们在“反满”问题上结合起来,而对反帝主义和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都存在着严重分歧,预伏了辛亥革命终归失败的危机。
一种意见认为,同盟会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不是几个阶级或几派势力的松懈联盟。同盟会内部确实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派别,但这只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内部的左、中、右派的区分,也正是同盟会内部矛盾和后来分裂的主要根源。


《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
①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②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2、兴起: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蔡元培是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③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大。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比较:

1、共同点:都是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特色:康有为把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梁启超的思想更加激进,特别是民权思想更为突出。
3、评价;积极:都主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相对于封建军长专制,具一定民主性。       
4、局限:主张保留君主,是政治改良,与民主共和有明显区别。


康有为的民主思想:

1、背景:
(1)康有为出游香港,亲身体验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性。
(2)康有为热心研究西学,探索改造中国之道。 
(3)外国侵略和洋务运动使西方学说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 
2、康有为的民主思想:君主立宪制。
(1)理论基础:90年代初期——“托古改制” 
①著作一:《新学伪经考》:
内容:考证古文经是伪造的,否定了古文经的权威性。 
目的: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恪守祖训”的传统。 
②著作二:《孔子改制考》: 
内容:
A、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B、“通三统”理论:说夏商周分别代表一个“统”,文物制度各不相同。每逢新朝取代旧朝,制度都要有所损益。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论证维新变革的必要。 
C、用西方学说改造“张三世”理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目的:用孔子和今文经来论述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2)具体表现:公车上书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建立方式——仿效日本,自上而下的变法 
主要内容——设议院、定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派掌权 
(3)思想变化:维新变法前——建立制度局: 
性质——全国变法机构,有民主成分 
说明——康有为思想的保守性 
3、康有为思想的特点:
把西方政治制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在后来政治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

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民主思想:
(1)维新运动时期——君主立宪思想;民权思想;教育改革。将批判专制—民权思想—发展学校教育相结合,(张扬民权和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伸民权与广民智联系起来) 
(2)维新运动后——一度更趋进步:一度倾向革命 
2、梁启超思想的特点:
阐述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
维新运动后其思想更进步。


发现相似题
与“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以下关于下面三种报刊...”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