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辨析题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三国初期,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错误: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2)杜甫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质。
    错误: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3)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氐、羌等,合称“五胡”。
    错误: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
    (4)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南方社会取得暂时安定。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5)为进一步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
    错误:__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辨析题难度较难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1)三国初期,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错误: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2)杜甫诗句“三顾频烦天...” 主要考查您对

官渡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前秦南伐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官渡之战
  • 三国鼎立的形成
  •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 前秦南伐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进行的战争。当时,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的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发生的决战。公元199年,袁绍率兵10万进攻曹操,曹操以2万人迎敌。第二年,两军在官渡对峙,曹操以少数军队偷袭乌巢,将袁绍军粮焚毁,大败袁军。官渡之战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通过此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官渡之战的过程:
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三足鼎立: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猇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国鼎立示意图:
 


边疆少数民族内迁:
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是指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南迁中原,与中原民族融合。

边疆少数民族内迁的状况:
时间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
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原因 1.中央为分化和瓦解少数民族政权的力量,并且补充兵源劳动力。2.我国出现了寒冷的天气,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也逐渐南下
概况 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到西晋初年已经达到几百万
影响 积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促进了民族融合
消极:统治者的政策使民族矛盾加剧,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结果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贵族刘渊灭亡西晋,北方陷入了“十六国”的混战时期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氐人所建立的大权,苻坚称帝后,重用汉人王猛开始一系列改革,基本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有了一定进步,出现了“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的局面。这样,,就为前秦统一北方准备了政治和物质条件。
公元370年-376年,前秦先后灭掉了前燕,从东晋手上夺取益州,有灭掉了前凉和代,统一了北方。

前秦南伐:
前秦的改革时间不长,成果还不稳固,再加上新降服了许多地区,这些地区并不稳定,其中上层分子还在时刻企图复辟。因此,前秦除了军事力量外,整体实力并非十分强大,主要任务仍是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所以王猛临死前,告诫苻坚不要攻打东晋,先治理好北方,但是此时苻坚已经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了,他开始积极部署对东晋的进攻。经过一年艰苦战斗,苻坚夺取了东晋的军事重镇襄阳,彭城以后,错误的估计了形式,认为东晋是“垂亡之国”,不顾众人反对,发动了对东晋的进攻。


前秦帝国皇帝苻坚:
 


孝文帝迁都洛阳:
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和笼络汉族上层地主,公元494年,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的原因:
1、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①北魏的都城地处偏僻的平城,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②孝文帝想要充分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和统一中原地区。③他想要迁都来获得汉族地主的认可的正统地位。④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平城寒冷干旱,粮食的产量有限,不能满足都城大量人口的需要,一遇到荒年,就会有迁都的议论。平城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王朝的都城。
3、正如孝文帝所言,平城是“用武之地”,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造成威胁。


发现相似题
与“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1)三国初期,曹操在官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