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发明了电灯、电话、电报、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1969 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目前,全球互联网上网用户已达三亿多。计算机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
    材料二 据统计,1970年—1979 年美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从5%下降到3%;从事创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了13%;从事服务和信息业的人口则15%上升到72%。
    材料三 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时机采取自由开放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20多万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电灯、电话、电报是哪一次科技革命取得的成就?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互联网是哪一次科技革命取得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统计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以上三段材料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材料三美国的做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本题信息:2012年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发明了电灯、电话、电报、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1969 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目前...” 主要考查您对

科教兴国

推进素质教育

电力的应用及其影响

“发明大王”爱迪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

原子能的利用

空间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知识经济的出现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科教兴国
  • 推进素质教育
  • 电力的应用及其影响
  • “发明大王”爱迪生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原子能的利用
  • 空间技术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知识经济的出现
“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适龄儿童、少年开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主义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并大力改革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的战略的确定,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
2、三个面向:
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起,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
3、义务教育:
(1)1986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各地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的发展,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发展水平已经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4、高等教育
现状:
(1)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整理上看,高等教育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教育质量、办学效率、办学条件有明显提高。
(2)教育部启动了将北大、清华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
成就:高等教育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承担了1/3以上的863计划项目,获得1/3左右的国家发明奖,一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等学校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科教兴国战略意义: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质素、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的特点:
1、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3、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4、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推进素质教育:
发展历程:
(1)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初的思想源头。
(3)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 
(4)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员令,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电气时代:
伴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器时代,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
电气时代的主要表现:
1.电力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代蒸汽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跨进了电气时代。随着电力技术和电力工业的发展,电能迅速推广应用于照明、电讯、城市交通运输、加工工业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2.品种繁多的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3.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领域发生持久深刻的结构性变革。电力工业部门迅速崛起,与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一起构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新型支柱型产业。
4.旧的工厂体制被更新,股份制公司日渐成为工厂企业的主导形式,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也呈现出新变化,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开始出现。
电力应用的影响:
1.电力时代取代了蒸汽时代,引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
2.科学技术迅速应用到生产中;
3.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国家资本集中原来越厉害,世界经济最终形成。竞争从自由资本主义竞争转向了垄断阶段。
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

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英语:ThomasAlvaEdison,1847年-1931年),美国发明家、商人,拥有众多重要的发明专利,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工业研究实验室来生产发明专利的人。他拥有超过2000项发明,包括对世界极大影响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钨丝灯泡等。被誉为“光明之父”、“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发明大王”。

爱迪生的发明:
1879年研制成功碳丝灯泡,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1300种,被誉为“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报、电影、电话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


爱迪生发明的点灯: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使用为主要标志,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称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导致了列强开始争夺石油。)

机械化:
机械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运用电力或其他动力来驱动或操纵机械设备以代替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的措施或手段。利用机械设备但仍以人力或畜力推动而进行生产的,称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体力劳动的重要途径。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重视,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导致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3)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4)从经济上看,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要是劳动者,他们凭借经验或技能取得许多成果,这些发明成果都是生产经验的总结;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政治保障)
2.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基础)
3.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技术条件)
4.市场的扩大(市场条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1、经济层面:
(1)促进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产业布局发生变化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等兴起;
(4)生产管理制度发生变化;
(5)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政治层面:
(1)资本主义制度完善,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政治模式;
(2)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
(3)各大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开始对外扩张,瓜分世界殖民地;
(4)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
3、社会层面:
(1)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
(2)思想观念发生改变,现代化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展开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中国近代科技获得一定的成就。
福特T型汽车生产流水线:


原子能:
原子能又称“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时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在医疗卫生、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也是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方面。

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原子能领域的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组织,同时兼管地区原子安全及测量检查,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1954年12月第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成立一个专门致力于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机构。经过两年筹备,有82个国家参加的规约会议于1956年10月26日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

核电站:

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应所释放的的能量产生电能的发电厂。目前商业运转中的核能发电厂都是利用核裂变反应而发电。


核裂变示意图:

空间技术: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航天技术。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跨入了航天时代。由此兴起的航天技术在以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获得了迅速发展。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挣脱地球引力的羁绊进入广袤无垠的外层空间成为现实,同时,也为军事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外层空间已成为一个新战场。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下午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神舟十号飞船也在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国际空间站:


天空一号与神舟8号对接:

世界空间技术发展历程:
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表了题为《利用喷气仪器研究宇窗空间》的论文,提出了利用火箭探索宇宙空间的思想,建立了著名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1926年3月,美国物理学家戈达德独立地研究了火箭的推进原理,设计、制造并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此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对火箭制造和发射的研究。
1942年10月,德国制造并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军用液体火箭V-2。战后,科学家们利用V-2和它的改进型作为新的工具来探测50千米以上的空间,获得了许多关于高层空间的资料。
20世纪50年代后期,火箭的运载能力已达到发射人造卫星的水平。为了实施地球物理年的计划,美国和前苏联积极筹划发射科学卫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标志着“空间时代”的真正开始。1958年美国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中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以后,各种人造卫星陆续升天,至今已有4800多颗,其中我国有50多颗。
计算机: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

互联网:

互联网(internet)或音译因特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
计算机的主要特性:
1.运算速度快:计算机内部电路组成,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各种算术运算。
2.计算精确度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
3.逻辑运算能力强:计算机不仅能进行精确计算,还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
4.存储容量大: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器具有记忆特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包括各类数据信息,还包括加工这些数据的程序。
5.自动化程度高: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预。
6.性价比高: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电脑,越来越普遍化、大众化。

计算机的主要分类:

1.超级计算机
2.工业控制计算机
3.网络计算机
4.个人计算机
5.嵌入式计算机五类

计算机的发明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
1.网络将会推动社会生产力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2.改变人类原有生活方式,使生活更为便捷。
3.改变原有管理模式,营造高效的管理体制。
4.进一步推动其他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整体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知识经济的特点:
1.知识经济是以新科技革命为依托的信息化经济。
2.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人才为核心的人才经济。现代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领域的竞争,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是人才的竞争。
3.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这种创新决非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而是建立在最新高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在一系列新兴领域的全新开拓与创造。
4.知识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经济。伴随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及进一步发展,不仅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为整个人类社会充分利用、享有信息资源提供更为快速便捷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知识经济带来的影响:
1.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原有的生产力要素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原有的资产形态发生了重大转变。
3.知识经济的兴起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4.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重大转变。
5.知识经济的兴起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社会的整合。
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实际上就是讲文化实力,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软实力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人类发明了电灯、电话...”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