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1896年,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已深受西方的影响。对他们的生活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旅游景点照相留念②在戏院里看电影③剪掉长长的发辫④在茶馆里阅读《申报》
    [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1896年,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已深受西方的影响。对他们的生活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①在旅游景点照相留念②在戏院里看电影③剪掉长长的发辫④在茶馆里阅读《申报》[...” 主要考查您对

照相、电影

《申报》

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照相、电影
  • 《申报》
  • 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

照相、电影: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老电影、老照片中,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片《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在近代,上海的电影业是很发达的。


照相和电影的发展:
1、照相:
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机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我们可以从保留至今的老电影、老照片中,了解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电影: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定军山》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2)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上海明星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3)《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5月28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原申报馆原址上出版。
申报:
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

《申报》的历史意义: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中国近代出现的重要报刊

时间 出版的报纸 宣传的思想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变法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每周评论》 宣传民主和科学


《申报》:


史量才与《申报》:
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他主持办报期间,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 “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是史量才办报思想的核心。他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正如宋军在《申报的兴衰》一书所说:“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利益出发。”“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在他主持办报期间,《申报》度过了早期席子佩的控告危机(损失二十万五千两白银),业务蒸蒸日上。从1912年的发行七千份,五年后(1917年)达到两万份,此后稳步上升,1920年是三万份,1925年突破十万份,1926年突破十四万份,1932年超过十五万份,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报纸是历史的档案,《申报》经立了近七十年的风雨,它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经过几代新闻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不断的探索,《申报》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断发易服,移风易俗: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生活特色开始出现;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也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
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
1.剪发辫
(1)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2)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3)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
(1)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2)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3)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女装——旗袍。
(4)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改称谓
(1)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
(1)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2)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4)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
1、禁缠足
(1)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2)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4)影响:使女性摆脱了落后封建文化的迫害,参加社会活动更方便,成为提倡女权的先声。
2、倡女权
(1)清末民初,一些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女性开始勇敢地走向社会,参加社会活动。政治上,从军参政;教育上,进学堂读书、出洋留学、男女同校;婚姻上,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呼声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
(2)妇女解放的意义: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要下剪辫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浪潮汹涌澎湃。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征,独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剪除辫子已经成为去旧图新的标志。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述道:“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当时有一名《越风》的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一时间,剪辫的浪潮便如风起云涌,浩浩荡荡,迅速席卷大江南北。为了迅速的除去这一恶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子的命令,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剪除辫子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发现相似题
与“1896年,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已深受西方的影响。对他们的生活...”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