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1918年,李大钊连续发表文章说:“从今而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帜,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克的凯歌声。人道的警钟敲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依据材料一回答新文化初期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来有什么新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 主要考查您对

文学革命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文学革命
  •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革命。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为文学的正宗,用来取代文言文。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反对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主张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陈独秀的文章,是文学革命的正式宣言书。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并非单纯的文学运动,它是以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须言之有物,不做无病呻吟。”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的全面革新和解放,使中国文学告别古典,走向现代。
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早年在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回国,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论争。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是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去台,1962年去世。胡适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
“德先生”和“赛先生”:
指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五四运动重要的两面旗帜。其中:德先生Democracy意:“民主”,所谓“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Science意:“科学”,所谓“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性质:
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之后再文化思想领域反封建斗争的延续。
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认为要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必须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须言之有物,不做无病呻吟。” 陈独秀提出“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的性质是:
后期是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
2.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
4.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努力。
5.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李大钊及其发表的文章: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也有着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否定,缺乏群众基础的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新文化运动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实行君主立宪制,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围绕要不要暴力推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族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次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为知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
新文化运动:
包括“五四”前期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于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族政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阵地:《新青年》杂志。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内容:
前期(1915-1918)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
后期(1919-1923)
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4、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斗争锋芒为何是孔教: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他妄图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