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1945年8月和平到来时,国民党军队至少是共军的两倍,而且拥有美国在装备和供应方面提供支持的优势,加上美国海军帮助运输,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北京天津地区的驻防。国民党控制着中国所有的大城市和大部分地区。冷战精神正在美国以及中国方兴未艾,所以美国的支持将继续不辍是可以断言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在这种情况下会打输了内战,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失败的原因。不仅仅由于战场上的愚蠢,也由于后方的无能。
    ——据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整理

    材料二 在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中,中朝人民军队共歼敌109.3万人……“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我在结束1972年的中国之行时,在告别宴会的祝酒词中说道:“我们在这里已经一周了。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一些观察家觉得我被这次戏剧性访问冲昏了头脑,对访问的意义估计过高。不过,我相信历史将会证明,如果不迈出美中关系正常化这一步,目前与苏联的力量均势对我们将是极为不利的。当时,对这一外交关系突破做出了贡献的人物和事件,均已载入了1972年的《上海联合公报》。
    ——尼克松

    材料四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会晤,两国元首就中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2010年7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表示,本次美韩军演的主要目的是给朝鲜一个“强势的信号”。他对此前中国官方提出的美国航母参与军演将威胁中国的说法
    做出回应,称“这些演习将在朝鲜半岛的海岸线进行,而非中国的海岸线”,并说“这跟挑衅没有任何联系”。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当时的对华政策是什么?有何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中国采取的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美国角度分析“尼克松中国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概括当前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河北省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1945年8月和平到来时,国民党军队至少是共军的两倍,而且拥有美国在装备和供应方面提供支持的优势,加上美国海军帮助运输,以...” 主要考查您对

内战的爆发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内战的爆发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内战的爆发: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之间矛盾升温,国民党政府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再次发动战争。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军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毛泽东同月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并10月10日,国共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同意避免内战,但未能就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 美国奉行冷战政策,支持反共。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全面内战爆发:

时间:1946年6月
标志:向中原解放区进攻
战略:战略上藐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术:战术上重视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方法:运动战为主
结果: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时间 地区 我军战术 重点战役 结果
敌人全面进攻 1946.夏 中原华东等解放区 主要目标:有生力量;主要战术: 运动战 被粉碎
敌人重点进攻 1947.春 陕北山东解放区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 被粉碎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刘峙、程潜部以二十多万兵力自信阳、罗山、光山、商城、黄安等地分四路进攻中原解放区之中心地区宣化店,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中原部队分路突围: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为北路的一支;王震率三五九旅和干部旅为北路另一支;王树声率第一纵队二、三两旅以及第二纵队十五旅为南路。至7月底,中原部队主力分别到达豫西、陕南、鄂西、淮南等预定地区。从7月到9月,国民党又以重兵大举进攻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东北以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国民党用于进攻各解放区的兵力总计为193个旅(师)、160万人,占国民党全部正规军的80%。在7月至10月的头4个月内,国民党军队接连侵占解放区的153座城镇。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在防御作战阶段中,执行了毛泽东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及地方为主要目标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依靠上述作战方针,逐步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争取了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的根本改变。战争第一年内,解放军作战的简况:
中原人民解放军于1946年7月初突围,主力由豫入陕,在豫西陕南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主力一部经数月鏖战回到陕甘宁解放区;突围的另一部则由东向西到达大别山等地开展游击战争。
苏皖解放军,自1946年7月13日到8月27日,一连打了七个歼灭战,歼敌六个旅又五个交通警察大队,共五万多人,同时我军渐次向北转移。12月中旬,又在苏北宿迁以北地区,一举歼敌三个旅,击毙敌整编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到年底止,除一部兵力在当地打游击外,苏皖解放军主力撤入山东解放区。
晋冀鲁豫解放军,为配合中原、华东解放军的作战,于1946年8月中旬举行了对陇海路徐州至开封段的破袭战,歼敌一万六千多人。接着又将敌人吸引到鲁西南的定陶地区,于9月初一举歼敌两个旅,俘敌整编第三师师长赵锡田。10月底,复奔袭鄄城附近之敌一个半旅,将其全歼。接着转战豫北,于11月中旬在滑县地区歼敌一万余人。12月,回师鲁西南,在巨野、金乡等地歼敌二万六千余人。1947年1月,配合在鲁西南作战的山东解放军,向豫东及皖西出击,歼敌九千人,并破袭陇海路、阻敌东调。
晋冀鲁豫解放军另一部,即太岳区部队,于1946年7月初开始进行运动防御,在七、八、九月三次作战中,歼敌一万八千人,打破了敌人打通同蒲路使胡宗南和阎锡山两部取得联系的计划。晋绥解放军于同期举行出击,攻占朔、崞两县城,控制同蒲路忻州以北到大同以南的一段。太岳和晋绥两部解放军,于11月27日到1947年1月28日,联合进行晋西南作战,攻克中阳、隰县等城,歼敌二万二千余人,使晋西北和吕梁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
山东解放军于1946年8月到10月在胶济路周村以西反击敌人,歼敌七千余人。1947年1月开始,和苏皖解放军会合以后,即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防御作战。1月上旬至中旬,在枣庄、峄县地区歼敌四个旅、一个快速纵队及其他部队约五万三千余人,生俘敌整编师师长马励武、周毓英等国民党将领多人。在敌人发动第二次鲁南作战,陈诚亲到徐州督战时,我军于2月上半月在临沂以南进行阻击战,生俘郝鹏举,并歼其所部两个师。接着,在敌军以南北两路(主力在南)向临沂合击时,我军即决然放弃临沂,挥戈北指,于2月20日到23日,以优势兵力将由济南南下进至莱芜地区之敌七个师(旅)共五万六千余人一举包围全歼,生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
晋察冀解放军于1946年9月29日至10月11日抗击进犯张家口之敌,并在平汉铁路北段出击,总共歼敌二万二千余人。
东北解放军于1946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在辽南宽甸地区歼敌一个师(旅)八千九百余人。并于12月至1947年4月间,在北部三次出击松花江以南,在临江、通化地区四次击退犯敌,歼敌35万人,迫使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停止进攻,扭转了东北的战局。
从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前后经过8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71万人。平均每月歼敌9万人,约八个旅(师)。而敌人在这期间占领了105座城市,以后骤然减少,并完全陷于被动局面。这时敌人在第一线攻击的兵力便从1946年的117个旅的最高点,下降到85个旅。蒋介石全面进攻的计划被粉碎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国际上,两大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禁运;
有利形势:
(1)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2)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3)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4)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
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
目的:
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2、国内形势:国内,新政权还不稳固,经济恢复任务艰巨。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新中国初期外交工作任务:

打破封锁,为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创造条件。
从历史角度看:结束旧中国屈辱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全新外交。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革命性,除旧布新,打破封锁,迅速取得国际社会的承认,为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创造条件。

新中国为必须“一边倒”原因:

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70年代中美关系得到改善原因: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2、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3、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4、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中美关系改善的经过:

时间 事件 意义
1971.4 美乒乓球队访华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2 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
1978.12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华,避开了日本政府,对日本来说这是“越顶外交”,震撼了日本,这使日本长期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对华政策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形势下,有政治远见并勇于行动的田中角荣出任首相后,明智地采取了推进中日有利正常化的方针。
2、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障碍:
对过去侵华战争的态度问题。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3、中日建交意义:
通过中日建交、中美建交可以总结归纳出各国同中国建交最重要的条件,即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美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于上海发表的政府公报。公报阐明了中美双方各自的立场。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公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同意,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等方面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意为逐步发展两国的贸易提供便利。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开辟了两国关系的新前景。  

尼克松:

尼克松(1913—1994),美国第37届总统,共和党人。毕业于杜克大学法学院,1937~1942年当律师,1942~1946年在美国海军部队服役。1946年当选众议员,1950年当选参议员,1952年起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副总统,伙同艾森豪威尔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动政策。1968年下半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积极参与并当选为美国总统。在他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于1972年2月访华,发表了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1972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姬鹏飞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的发表,使中国和日本国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得以结束。两国政府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1945年8月和平到来时,国民党...”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