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应分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是要使各种权力相互牵制,彼此均衡。君主掌握行政权,议会行使立法权,法院专管司法权。……由于共和国的性质所决定,共和国的领土应该狭小;反之,它就无法长久生存。一个幅员辽阔的共和国由于拥有庞大的财富,所以便会缺少节制精神;许多超大型的宝库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中;利益沦为私有财产……。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治精英制定的《1787年宪法》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孟德斯鸠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马克思、恩格斯从19世纪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出发,认为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以组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为中心,先占领城市,夺取国家政权。巴黎公社起义就是走城市工人武装起义道路,用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理论》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材料反映的理论成果产生的共同条件是什么?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0年山东省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家权力分为三种:立法权、行政...” 主要考查您对

1787年宪法的颁布

南昌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

红军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1787年宪法的颁布
  • 南昌起义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八七会议
  • 土地革命
  • 红军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邦联概念:

为进行相互贸易或其他的共同目的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各成员拥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力,没有全国统一的宪法、军队与财政,政府权力极为有限。


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

国家政体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经济基础 私有制
国家性质 资产阶级专政
政党制度 两党制
议会制度 两院制
原则 三权分立
不同点 国家元首是谁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产生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首脑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总统 议会

地方“自治”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美国在加强中央权利的同时,也在防止这种权利的膨胀,于是宪法规定各州拥有较大权力。州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联邦政府相同,也由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实行分权和制衡。州的行政首脑是州长,州议会实行两院制。


1787年宪法的颁布:

1、理论来源: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立法权)、执行公共决议(行政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讼争权(司法权),则一切都完了。

2、原则:
“分权与制衡”。

3、内容:
①立法权归于国会。国会实行两院制(参议院、众议院);国会拥有宣战权等。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
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解释权。
④“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4、重要进步意义: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行。
(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5、局限性:
(1)刚刚独立的美国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故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强调政权的组织形式,但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2)明确财产性划分标准。

6、进步性: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⑤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两党制的雏形:


南昌起义概况:

1、背景:
(1)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国革命进入低潮。
(2)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我党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
(3)选择南昌作为起义的地点是由当时南昌敌我力量对比决定的。

2、经过:
(1)时间: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3)军队:国民革命军
(4)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分兵作战(湘南和海陆丰)。
(5)结果:
直接:占领南昌城
最终: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教训:
(1)夺取城市和巩固中心城市的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情况,所以不能成功;
(2)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


“工农武装割据”:

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是1927年10月由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开创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两军会合后,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湘赣边界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会后,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

井冈山精神:

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到1928年春,初步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

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历史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阶级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1、历史条件:
(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井冈山地处边远的山区,是敌人统治力量极为薄弱的地方,有利于革命力量在敌人统治的缝隙中得到保存、发展和壮大。
(2)国民大革命运动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湘、赣等省的农民运动发展迅速,湘赣边界各县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甚至建立过县、乡各级的农民政权,广大农民群众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对革命的认识和觉悟比较高。这就使中共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
2、地理条件:
(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属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势可以极大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2)井冈山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资源充足,主要物产有粮食,还有竹木、花生、药材等。井冈山周围各县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粮筹款。
(3)井冈山地处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段,可以两江作为天然屏障,对御敌和保存自己有利。
3、政治条件:
(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距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比较远,但革命力量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湘、鄂、赣三省,有利于革命势力的发展。
(2)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对井冈山地区的控制力量相对薄弱。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新的破裂,李宗仁部同唐生智部发生战争,湖南、江西两省的军阀部队大量卷入了这场混战,井冈山地区仅剩下战斗力很弱的保安团、靖卫团和挨户团,造成湘赣边界空虚。这就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3)由于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井冈山边界各县的农民心向共产党,继续反封建斗争,有的县、乡保存有农民自卫军和几百支枪,还有袁文才、王佐率领的部队,这些武装力量“虽然大体上还属于旧式农民武装的性质”,但他们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
4、阶级思想。
当时党内可以生存的大城市都是由非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把持。革命之初,党内地方派别主义及封建军阀割剧思想影响有着重大影响。在井冈山的除了拥毛派外,都是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人,是华中红军的梁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意义: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成果就无法保持。
3、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比较完整的经验,从而在处境艰难的广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4、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军事意义在于:
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通过战争的具体实践,开创了“引兵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军事战略;
形成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
造成了中国式的游击战争战略态势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源于毛泽东对湘赣边界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
2、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3、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八七会议:

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八七会议的召开:

历史背景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破裂,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三教街41号召开紧急秘密会议,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目的 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革命斗争的方针。
内容

①会议清算的陈独秀等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历史地位 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影响 八七会议会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这次会议纠正和结束了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总结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选举产生了新的党中央领导机构。这次会议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标志。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鄱阳街139号,依托旧址而建,于1978年8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现一楼举办有反映八七会议历史的辅助陈列,用大量珍贵文物、图片和史料展现会议的历史及其地位作用,二楼复原了当年的会场。此外,二楼还辟有临时展厅。建馆二十多年来,纪念馆广泛收集文物资料,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不断修改完善基本陈列。纪念馆现藏有八七会议记录、邓小平、李维汉回忆八七会议的手迹等一千余件文物资料;编辑出版了《丰碑》等书籍;经常举办各种临时性展览。 90年代以来,先后举办了“光辉的起点,伟大的转折”、“毛泽东在湖北”等十几个展览,讴歌党的光辉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该馆已成为研究宣传八七会议的中心。现举办有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用大量文物、图片和资料再现八七会议的历史。纪念馆自建馆以来坚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分别来馆视察,邓小平同志还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瞿秋白:

(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革命家、理论家、作家、翻译家。幼名抒森,又名爽、霜,后白霜衍为秋白。1919年,他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创办过《新社会》、《人道》等刊物。1921年,他去俄国考察,拜谒过列宁。回国以后,他撰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散文集。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编辑工作,完整地将《国际歌》歌词和曲谱介绍到中国。1927年,他在八七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此后,他担任中央领导工作,曾犯过“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于1931年被王明路线排挤出中央领导机关。他到上海和鲁迅参与并指导了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他来到瑞金,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人民教育委员兼苏维埃大学校长,还负责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工作。红军长征以后,他留在江西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不幸被捕。同年6月,他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

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中共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民族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形成为其结束的标志。


土地革命路线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路线意义:

这条路线,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1、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2、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3、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

长征: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主要原因:左倾错误的领导。
时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会师,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成伟大的长征精神;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
1、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2、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等问题,,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形成于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1、时间:1933年秋  
2、地点:中央根据地
3、过程: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200架飞机,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及其附近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企图逐渐消耗红军,缩小根据地,最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消灭红军。这时,博古、李德等全面否定了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错误地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反“围剿”开始时,国民党军占领黎川。红军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先是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企图收复黎川,御敌于根据地之外,令红军北上迎敌,进攻黎川以北硝石、资溪桥等白区敌之坚固阵地,结果屡战不胜,丧失了主动权。1934年4月,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国民党军队向根据地中心进攻,博古、李德等人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六路分兵,全线抵御,以堡垒对堡垒,“短促出击”,大打阵地战,同敌人拼消耗,使红军东堵西截,完全陷于被动地位。在反“围剿”中,毛泽东曾先后提出以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和湖南中部去,以打破敌人“围剿”的正确建议,但博古等人拒不接受。这样,红军经过一年苦战,终于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最后,博古、李德等又实行逃跑主义,于1934年10月,仓促决定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4、失利原因: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他偏听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
5、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的背景:

1、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并在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的正确,强烈要求改变党的领导的愿望所致。
2、转兵贵州是红军在长征中战略方针的第一次改变,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遵义会议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明确:军事上是辨明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领导,解决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

遵义会议意义:

1、遵义会议由于受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而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除党内的“左”倾思想。
2、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对思想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就是从思想上路线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当时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中央把军事指挥权交给毛泽东,就在事实上确立了他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3、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改变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实际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全局上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政党,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从数字看长征: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 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途中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牺牲,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


三权分立:

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天赋人权:

自然权利源于拉丁文jusnafural,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自然权利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文艺复兴以来,成为西方法律与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


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①代表作: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②思想主张: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①代表作:
《论法的精神》 
②思想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③影响:
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①代表作:
《社会契约论》 
③思想主张:
A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B.社会契约;
C.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伏尔泰:

法国启蒙思想家中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写出大量的著作,通过科学论文、艺术作品及小册子无情地揭露法国社会的黑暗面。他对天主教会作了大胆的攻击。在他看来天主教是“迷信的恶魔和狂狺的九头蛇”,罗马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把天主教专横的教士称为“恶棍”。他认为教会造成了社会的无知和黑暗,号召为科学和进步而奋斗。伏尔泰虽以反对天主教为己任,但他又没有完全摆脱神权思想的影响,仍主张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他有一句名言,即“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个来”。因为他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为了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在他看来,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他所强调的平等是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不是社会生活上的平等。伏尔泰也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认为“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但又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受到了伏尔泰的影响,自称是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伏尔泰在他的早期成功剧作《布鲁杜尔》《采儿》中,讽刺了封建专制,颂扬了民主制度。1734年他写了惊世之作《哲学通讯》(或称《英国通讯》),其中斥责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颂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本书很快被列为禁书。1764年编辑了文章汇集《哲学辞典》一书,书中涉及的领域不仅有哲学,还有自然科学、历史等,显示了他是一个多才的思想家。他以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语言,大胆揭露法国社会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这在当时的确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孟德斯鸠:

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波尔多法院院长。在对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了洛克学说的基础上,他得出了结论:法国应走英国的道路。1748年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经过长达27年的辛勤劳动终于问世了。这部书中表达了批判法国旧政权的立场,又充实和发展了洛克分权的思想。他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并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使国家机器内部权力均衡,互相制约。它既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又为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证,为资产阶级以法制对抗封建专制指出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他的三权分立原则锋芒直指君主专制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卢梭:

祖籍法国,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工人家庭。幼年的不幸生活遭遇及同下层人民的不断接触,使他成为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1762年卢梭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倡当统治者撕毁社会契约时,人民有权用暴力推翻暴君。这一主张不仅反对君主专制,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他认为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人民有能力建立起体现公共利益的法律。他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反对君权神授论。卢梭提出人人享有主权——社会中的最高权力,因而将人权学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认为在人民主权之上,决不允许再设一个指挥者,官吏、政府、政体都要根据人民的意愿决定,从而名正言顺地阐明了革命权利说,说明了推翻法国封建专制政府、反抗压迫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在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进行了思想动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观点,直接论述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是出自财产的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这表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观点。《社会契约论》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发现相似题
与“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