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本题信息:2009年高考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王文艳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均...” 主要考查您对

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辽、宋、夏的和战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
  • 辽、宋、夏的和战

契丹族的兴起:

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秦汉时属东胡族系,是鲜卑族的一支原来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北魏时期自称契丹,有八个部。唐初,契丹归附唐朝,同中原地区往来密切,互相交换物产。唐朝末年,契丹势力不断发展,日益强大。

陈桥兵变:

又称陈桥驿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发生在公元960年的军事政变。后周禁卫军效仿950年军士拥立郭威登基称帝的澶州兵变,于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造反,并拥戴赵匡胤为皇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帝国的灭亡和宋帝国的建立,某程度上亦标志着五代十国时代开始迈入新时代。 


契丹政权统治特点:

汉化政策
经济上:提倡农业;
文化上:接受封建文化创造契丹文字;
政治上:蕃汉分治。


契丹的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

契丹族从游牧发展为农耕,这是历史的进步。唐朝以来,契丹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唐末,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出长城,契丹贵族也乘机南下俘掠人口,因此契丹境内汉人越来越多。这些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

契丹国政权建立:

1、条件:
①各部统一;
②提倡农业;
③接受封建文化。另外还有当时中原地区正处在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强有力的政权有效地管辖该地区。
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契丹各部的统一。
3、建立:
时间(916年)、人物(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
4、建立的影响:
契丹政权的建立加速了契丹社会的进步。契丹国控制着中国北部广大的汉族人聚居区,政权建立后,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蕃汉分治:

1、内容:
辽政府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照“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的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2、特点: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
3、原因:
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契丹统治者一时不能适应封建文明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汉族地区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同时也促进了契丹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少数民族区域实行旧制则不利社会进步。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 。
4、实质:
仍然是阶级统治。


契丹的起源:

契丹属东胡族系,是鲜卑族的一支。公元344年(东晋康帝建元二年),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契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及土河(今老哈河)流域一带。《契丹国志》卷一《初兴始末》中记载:“昔相传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山,顾河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曰八部落。”契丹最初只是一个包括“白马”和“青牛”两个氏族的小部落,后来子孙繁衍,族众兴盛,逐渐发展为八个氏族,后又发展为八个部落。契丹人非常重视这个传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木叶山建造了始祖庙,他们每次发动战争,都要先在这里祭祀。契丹始祖生八子,并分为八部的传说,是契丹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历史的反映。

蕃汉分治制度:

《辽史》记载: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意思是用辽国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的制度管理汉人。   
这里的“国制”是指辽国固有的制度,它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辽史·食货志》上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食酪;挽弓射猎,以给日用,粮饷刍,尽赖于此矣。”契丹是个游牧民族,他们随季节逐水草而居,经营畜牧业,居无常处,以毡帐为室。虽然以畜牧业为主,但渔猎在社会经济中仍占一定的地位。至阻午可汗时,农业及纺织、冶铁、煮盐等手工业也发展起来,逐渐摆脱“草居野处,无有定所”的大范围移动的游牧生活,转向“分营置部”的较小范围的游牧生活。所谓“分营置部”,就是把原来适应于在较大范围移动的“营”改为适应于较小范围移动的“部”,而各“部”又都划分一定的土地作为自己“部”内的疆界。这时的“部”是与土地相结合的、占有一定地区的一个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单位,同时也是按照氏族和部落组织起来的一个军事单位,既是一个村社,又是一个军事基地。“部”内的氏族成员,一方面是自由的农牧民,同时又是战士。《辽史·兵卫志》及《营卫志》上说,“凡民(男子)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有事则以攻战为务,闲暇则畋渔为生。这种生产与军事二重体制的组织,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都是常见的。   
辽王朝共有五个京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南大明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幽州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但政治中心不完全在京城,有时也在夏捺钵和冬捺钵。所谓捺钵,即“住坐处”或“行在”的意思。夏捺钵和冬捺钵是指辽朝皇帝每年夏、冬两次出巡、游猎时,在行在处所召开会议及处理政务。每次会议完毕,皇帝拔牙帐起行,至春水或秋山(行猎及避暑寒之处)地点,契丹族全体官员及一部分汉官扈从随行,大部分汉官则返回中京居守,处理汉人事务。

幽云十六州对契丹发展的影响:

幽云十六州是后唐的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后唐明宗死后,石敬瑭企图夺取帝位。为了乞求契丹支持,石敬瑭竟向小自己十几岁的耶律德光上表,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臣,还答应在灭唐之后,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打败后唐。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则把幽(今北京)、顺(今北京顺义)、儒(今北京延庆)、檀(今北京密云)、蓟(今河北蓟县)、涿(今河北州)、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新(今河北鹿)、妫(今河北怀来)、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州东)、朔(今山西朔州)、云(今山西大同)各州,大致是今北京市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割让给契丹。当时的契丹,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自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契丹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契丹占幽云后,紧接着攻灭“渤海”政权,吞并渤海地区(今牡丹江上游一带),再次扩展疆域,使统治区内增加了具有封建传统的广大农耕土地和众多农业人口。这对契丹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不能不发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首先反映在会同元年(938)的调整政府机构和改变统治的方针政策上。《辽史·百官制》说:太宗既得燕云十六州,乃采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等官职,这表明契丹“诚有志帝王之盛制”,并以此招徕中原汉族人去为它效力。   
辽政府对燕云地区的农民所实行的剥削方法,是一种封建性的租税制度。租税收入激起契丹统治者对农业的兴趣,故朝廷一再下令保护农业。其中,以圣宗统和十八年(1000)在燕云地区实行两税法最为典型。《宣府镇志》载,是年诏:“北地节候颇晚,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棉钱、榷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这种两税法,是地道的封建租税制。通过皇帝和朝廷的种种措施,燕云地区的封建体制逐渐推动辽王朝所辖各地区的全面封建化,由上而下地促进封建因素的增长。到10世纪末11世纪前半叶,辽王朝已逐渐变成了一个封建王朝。在契丹社会,虽然奴隶制残余仍严重地存在,但从它的基本面貌来说,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  
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
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
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
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
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评价宋辽澶渊之盟和宋夏和议:

1、这二次和议的根本原因是北宋政权的政治腐败,皇帝苟且偷安,即使在军事上处于有利地位,也屈辱求和,使得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主战派受压。
2、尽管宋朝政府是以屈辱代价换来了和平局面,人民负担加重,国家财政更加困难,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但是和议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结束了辽宋、夏宋间的战争,使彼此获得了一个较长时间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为各方面经济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因此,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利益上看,和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应予肯定。


宋辽战争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宋对辽的战争,目的是“夺取幽云十六州”,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这次战争的结果是宋军遭到失败。之后宋由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即“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腐朽和虚弱。
3、第二阶段:辽攻打宋是为了南下掠夺财富。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最终未能打败北宋,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夏宋战争:

元昊称帝以后,不断向宋进攻。到1004年,宋夏达成和议。这期间夏宋主要战役有四次:   
1039年(宋仁宗宝元二年),西夏攻保安军,巡检指挥使狄青击败之。   
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攻延州,大败宋兵,宋将刘平、石元孙均被俘。宋派范仲淹主持对西夏战事。西夏进攻三川寨,宋将杨保吉战死。宋军攻白豹城,小胜。   
1041年(宋仁宗庆历元年),宋军攻夏,大败于好水川,大将任福等战死。夏军攻占宋丰州。   
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西夏攻宋,与宋军在定川寨大战。宋军大败,宋将葛怀敏、曹英等16人战死,损失军士9000多人,马600匹。

澶渊之盟:

1、经过: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因北宋政府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奋战,于是契丹乘虚而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逼近都城东京。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射死了辽大将。辽方担心不能取胜,于是提出议和要求,正中宋真宗下怀。1005年,双方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2、条件:一是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地是辽撤兵;三是双方立为兄弟国,各守边界。
3、评价:既要看到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更要看到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这样评价,才全面客观。

西夏的政治制度:

元昊模仿唐宋制度,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司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
地方设立州郡。推行科举制度,以选拔官吏;仿造汉文创造西夏文字(“蕃书”)。
结论:西夏统治者一方面在努力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创造本民族的文化。

宋夏和战:

1、宋夏战争的原因:
元昊称帝以后,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宋朝当然不能接受原来称臣的党项和自己“并建大位”。宋仁宗拒绝了元昊称帝的要求,削去他的官爵,又关闭榷场,禁止互市,双方矛盾因此而激化。从1040年开始,元昊不断发动对宋的战争。
2、宋夏议和原因:
多数战役是以宋朝的失败而告终,每次战役宋军被俘或死亡的都在万人以上。西夏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伤亡也不小,又得不到实际的胜利果实。战争不仅耗费了大量军费,又失去了宋朝每年给予的岁币,造成财力不足;西夏境内又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物资缺乏;过去依照和约,通过互市取得的物资中断,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很缺乏,因此西夏人民厌恶战争,要求和平和互市贸易。
3、宋夏议和的影响:
宋与西夏的和约是北宋在精神上胜利了,西夏却获得了实惠。在以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宋夏人民和睦相处,有利于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


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辽宋关系:


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

党项是我国西北民族羌族的一支,故又称党项羌。南北朝以来,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三省边境一带。党项族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过着“衣皮毛、食牲畜”、“不事稼穑,土无五谷”的游牧生活,他们“逐水草而居,但候草木以计时岁”。
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令赋税,也没有文字。唐玄宗时期,吐蕃强大,党项族在吐蕃的侵逼下,逐渐向今甘肃、宁夏、陕西西北一带迁徙,开始与汉族有了较频繁的接触,加速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奴隶社会阶段过渡。唐末,党项羌已发展成为一个足以与中原地区相抗衡的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割据政权。
五代时中原多故,王命不及,党项夏州政权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不断进取,经继迁(元昊祖父)、德明(元昊父亲)两代苦心经营,其势力进一步加强,疆域得以拓展,至元昊时期,党项政权已发展成为一支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完全可以与北宋、辽鼎足的割据势力。


发现相似题
与“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