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读图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请回答:

    图1   

    图2
                                         

    (1)图1 、图2 所示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巩固国家统一。请在下列横线上写出该制度的名称。图1 :                  图2 :                  
    (2)明清之际,中国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据,是谁从其手中收复的?在哪一场战争胜利后,台湾又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度回归祖国的怀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共内战,两岸分离”。20 世纪80 年代初,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诗歌体现了华夏儿女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江苏中考真题历史读图题难度较难 来源:马游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请回答:图1 图2 (1)图1 、图2 所示的中国古代封建王...” 主要考查您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立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国两制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府的设立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 一国两制

君主专制: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王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焚书坑儒:
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书以外的史书以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书、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公元前212年,以“谣言以乱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杀与咸阳。焚书坑儒是秦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极端手段,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等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

车同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


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的主要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的终身制和皇位的世袭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权利的高度集中,地方自主权限有限。
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
3、思想文化上:
(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的表现:
 

“皇帝”名字的由来: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觉得自己的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示不出不出他的伟大,也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嬴政不悦,道:“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性质:
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领导这场斗争的郑成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
1.原因: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残酷的屠杀和奴役当地人民,并以台湾为据点经常骚扰大陆沿海地区。
2.经过和结果: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康熙帝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一只处于郑氏子孙的统治之下。1683年,康熙帝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郑军大败,郑克塽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于230年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为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流求即今台湾,隋、唐、宋代一直称台湾为流求。
3.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也就是台湾。
4.明朝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台湾,今天台湾的淡水、基隆两城就是郑和命名的。
5.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入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在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6.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同时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郑成功收复台湾:


如何评价康熙帝收复台湾:
众所周知,郑成功从荷兰的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而康熙帝收复台湾,于民族大义上来说,是否是正义的呢?
有人说,郑成功尊明抗清,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仅仅是征服明朝的残余而已,于民族大义来说没有正义性。但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一直遵南明的皇帝朱由榔为正统,进行抗清斗争。可见,他没有自立为帝,并且多次推辞了南明政权的封王。可见他一直忠心于汉政权,没有任何独立的意思。但是,后来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然而实际上郑经的政权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因此,康熙帝出兵金门,收复台湾,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主完整,因此也是正义的战争。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正面战场的重要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豫湘桂战役

抗日战争中重要战役:
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中民族英雄:
杨靖宇(被敌人称赞的英雄)、张自忠(全国军人的楷模)、左权(反扫荡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官)、马本斋(回族抗日英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一国两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后来,邓小平又在多次谈话中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4年,六届人大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有效途径,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一国两制提出:
1、背景:
(1)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3、内涵: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

“一国二制”的意义:

1、“一国两制”即坚持了祖国的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现状及当地同胞的各方面意愿。
2、有利于我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台、港、澳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发现相似题
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