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材料二:当今世界,一方面,世界各国在事关人类生存问题如反恐、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但另一方面,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美国多次发动局部战争,特别是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阿尔巴利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以上均根据教材改编

    请回答:
    (1)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和促进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二看,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当今世界怎样才能构建世界和平与安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四川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材料二:当今世界,一方面,世界各国在事关人类生存...” 主要考查您对

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科索沃战争

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联合国

巴以冲突与和谈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二战后欧洲的联合
  •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 苏联解体
  • 东欧剧变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科索沃战争
  • 海湾战争
  • 伊拉克战争
  •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 联合国
  • 巴以冲突与和谈

欧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8个会员国。欧盟是世界上最有力的国际组织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实体,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


欧洲一体化特点:
1.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货币一体化:使用单一货币──欧元。
3.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4.欧盟国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二战后的欧洲联合:
1.背景:
(1)经济: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
(2)政治:消除战争的威胁,彻底消除法、德两国的矛盾;面临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必   须联合提高政治地位。
(3)历史因素:西欧各国在文化和价值上有认同感。
2.欧盟的发展历程:
(1)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8);
(2)欧洲共同体(1967);
(3)《马斯特里赫条约》(1991);
(4)欧盟成立(1993);
3.欧盟的性质: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
4.欧盟成立的影响:
(1)有利于欧洲的经济发展,能有效的取消区域内贸易和资本流通的汇率风险,降低区域内的交易费用,使商品、资本、人员、服务往来更有效益;
(2)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的概念,促进欧洲走向联合;
(3)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对世界的格局产生影响,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战后德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1.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实行非军事化;
2.政府积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干预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3.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4.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5.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参加欧盟的主要国家: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1996年1月1日,它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临时机构。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任务是在提高生活水平和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需要相称;保护和维护环境。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它是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起来的。于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办理业务。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任务是向成员国提供货款,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研究扩大基金组织的作用,提供技术援助和加强同其它国际机构的联系。
3.世界银行(IBR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俗称,它是一个国际组织,其一开始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今天它的任务是资助国家克服穷困,其资金来自成员国交纳的基金和世界银行债券。


二战后日本的崛起:
1955年以后,日本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0年代末,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战后日本和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相同点:
1.国民经济非军事化,集中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2.美国的经济扶植;
3.利用高科技成就发展新兴工业;
4.发展外向型经济;
5.积极发展教育,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科技人才;
6.坚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二战后日本发展的原因:
1.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落后因素;
2.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3.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4.积极培养人才,发展科技;
5.美国在朝鲜、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购以及战后扶植。

日美关系演变:
1.60年代建立经济伙伴关系;
2.70年代建立政治伙伴关系;
3.90年代建立军事伙伴关系。
日本工业分布图:

苏联解体:
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旧苏联。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以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并加入俄罗斯,苏联在此时已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就此正式解体。

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由于它所进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战争,所以叫"和平演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和平演变”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苏联解体的原因:
1.苏联是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经济欠发达,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而与美国常年进行军备竞赛,军费开支又异常的庞大。对国内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滋生大量问题;
3.戈尔巴乔夫不成功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东欧聚变,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的“和平演变”方针的作用


苏联解体的历程:
1.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经济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2.催化剂:1991年,苏联发生“8.19,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3.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的影响:

1.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遭到重创;
2.结束了苏美长达40年的争霸局面,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两极格局瓦解;
3.苏联的瓦解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敲响了警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改革积累了经验。
苏联解体时要求独立的俄罗斯民众: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东欧聚变的原因:
1.苏联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离,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的误导,导致东欧各国思想混乱;
2.长期的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让各国经济陷入困难,民众生活困难,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相继失去领导权;
3.西方的和平演变促使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的影响:

1.标志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结束,华约瓦解;
2.标志着冷战结束,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终结;
3.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

东欧聚变示意图:

东欧剧变的先后顺序:
波兰—1989年12月29日
罗马尼亚—1990年5月
匈牙利—1990年5月
捷克—1990年6月
保加利亚—1991年7月
苏联—1991年12月(解体)
阿尔巴尼亚—1992年3月
南斯拉夫—1992年4月(解体)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就是指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经济全球化让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

1.合理利用能源、资源问题;
2.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问题;
3.控制人口增长问题;
4.开发和利用空间、海洋问题;
5.毒品蔓延问题;
6.国际恐怖活动猖厥问题;
7.核武器扩散问题等。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
(2)促进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
2、挑战:
(1)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2)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3)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4)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5)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副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原因、表现、主要机构:
1.原因: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2.表现: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
3.主要机构: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国外直接投资占世界投资总额的时候80%,贸易额超过世界的一半,技术转让达到1/3,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和各区域性集团之间,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影响着全球化进程。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麦当劳化、好莱坞化、迪斯尼化、商业连锁等风行世界,影响世界文化多元发展,引发了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

汽车生产全球化体现:


跨国公司: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措施:
1.必须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中一个组成部分。
2.必须开放市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3.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因为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制经济,所以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规则的制定。
4.必须发展资本市场。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


科索沃: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后由黑山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南联盟共和国,反对科索沃独立。致使双方矛盾加剧。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干预下,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结果以南联盟战败而告终。

南联盟: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是在1992年到2003年期间存在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部的一个联邦国家,其前身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0年代初期,随着东欧剧变,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也趋于瓦解,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四国宣布独立。1992年,原南斯拉夫的两个组成部分—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组建了南联盟。


霸权主义的主要特点:
1.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2.先行一步的社会变革所创造的财富力量,向后进国家和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倾销自己过剩的商品,掠夺贫弱国家和地区的资源。


科索沃战争历程:
1.背景: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2.时间:1999年3~6月。
3.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绕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的阿尔及利亚人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并袭击中国大使馆,造成三名记者牺牲。
4.战争启迪:这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势必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霸权主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与威胁。
科索沃战争局势图:
 

中国学生抗议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
 

科索沃战争的对世界的影响:
1.动摇了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会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在缺乏有效战争制约力量和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局部战争和军事干涉发生的频率有可能提高,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主宰国际事务的趋势有可能增强。
2.有可能引发或激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散布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把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国际化,将“科索沃模式”强加给世界,有可能导致被干涉国及其所在地区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
3.将刺激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为重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间,以美国为首的由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和伊拉克之间发生的一场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且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地区:

海湾,也称波斯湾,阿拉伯人叫它阿拉伯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内海之一。海湾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片狭长的海面,全长1040公里,宽180320公里,面积约25.9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最深处102米。海湾往东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连接,出阿曼湾南口,通过阿拉伯海进入印度洋。海湾地区地图海湾地区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海湾战争呈现的特点:
1.科技作为战争的手段在海湾战争中广泛应用;
2.空中打击和空中压制成为当代战争的主要特色;
3.目标精确打击以及远程打击成为攻击的主要方法;
4.战争周期缩短;
5.联合国名义下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成为战争主力军。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
1.科威特拥有伊拉克南部优良的出海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科威特石油储量充沛,伊拉克对此垂涎已久。
3.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自古就有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为了成为海湾地区强国,悍然对科威特发动战争。

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原因:

1.打击局部反美势力,进一步确定其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主义。
2.获取中东地区的经济、军事的战略优势。
3.中东地区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是美国不可或缺的。
4.打击伊拉克可以维护中东地区的局部稳定(积极)。

海湾战争的影响:

1.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发生的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这场战争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末期世界的基本矛盾,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必然结果;
2.海湾战争使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它一方面给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酝酿和产生着新的矛盾与不稳定因素;
3.海湾战争确立了美国在海湾地区的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各种矛盾,加剧了该地区的不稳定性。

海湾战争局势图(原版):


海湾战争使用的“战斧”巡航导弹:

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又称美伊战争,是美国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疑似)而发动的全面战争,共有4国参与作战,有评论认为其可视为第二次海湾战争,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其不可称为“海湾二战”。而最后美国尚未发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表示,8月底美国部队在伊拉克的作战行动将如约结束。驻伊美军8月31日结束作战任务。美国从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历经7年零5个月。


中东地区的战略意义:
主要有两个方面:
1.地理方面:它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区,对政治、军事和宗教等等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方面:它是目前世界石油储藏量最大的区域,另外还有许多稀有矿产。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1.美国的进一步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形象遭到严重破坏,遭到各国的反对。
2.战后美国国际地位下降,美国被迫调整新的中东政策。
3.美国国内反响强烈,反战声潮此起彼伏。
4.美国在战争中虽然获得一些即得利益,但同样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士兵:


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士兵的靴子组成的墓地:


世界多极化:
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合力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


当今世界多极化特点:
1.多极化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
2.多极化正朝着牵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向发展
3.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4.多极化在全球及地区、在各个领域都有发展

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
2.经济实力,特别是核心科技越来越在国际竞争中起到决定作用。
3.世界整体局势和平稳定,各国都在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力位置。

世界格局多极化的意义:

1.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2.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
3.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5.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6.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世界多极化趋势示意图:

世界多极化对中国的影响:
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2.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4.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
5.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联合国: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
今天,人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的,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联合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遵守联合国宪章、维护联合国威信是每个成员国不可推脱的责任。1945年6月26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于同年10月24日起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1947年10月,联合国大会把10月24日定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安理会: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联合国安理会、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


联合国的主要职能:
1.联合国组织基于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
2.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他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
3.各会员国应该以和平方法解决他们的国际争端;
4.各会员国在他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5.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
6.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
7.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项,但此项规定不应妨碍联合国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的行为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
比较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联合国的发展历程:
1942年1月,中、苏、英、美等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采用联合国家这个名称。
1943年10月,中、苏、英、美四国发表《普遍安全宣言》,主张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
1944年,中苏英美等国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草拟联合国章程。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苏英美就成立联合国事宜基本达成一致。
1945年6月25日,50多个国家代表齐聚旧金山正式制定《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正式生效。
1946年1月,第一节联合国大会在伦敦召开。
联合国组织机构图:

巴勒斯坦地区: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首都耶路撒冷。通用阿拉伯语,主要信仰伊斯兰教。1988年11月15日,巴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其建国方案至今未在联合国表决中通过,美国及以色列反对)

以色列:
以色列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犹太人占75%,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以色列的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其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相当知名。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为工业化、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

巴以冲突: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由于领土,宗教等问题爆发的冲突,其实质为西方大国间在中东地区利益中不可调谐的矛盾。

巴以冲突的特点:
1.两国之间的矛盾是自古就有的,具有久远的历史根源。
2.巴以冲突受宗教,民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3.巴以矛盾的实质是西方大国之前在地中海地区的利益中不可调谐的矛盾的体现。


巴勒斯坦地区行政地图:


巴以冲突的历史由来:
1.早期阿拉伯人迦南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后来犹太人赶走迦南人建立了最早了犹太人王国希伯来王国。
2.伴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人再次占领巴勒斯坦地区,并与当地土著人融合。
3.1947年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在英美的支持下,以色列于1948年宣告成立,此后通过不断的战争,逐渐扩大其自身的领土面积,而巴勒斯坦国却迟迟没有建立。
4.经理了4次中东战争后,巴以矛盾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矛盾,两国之间冲突频起。
5.20世纪90年代前期,以色列总理拉宾提出“以土地换和平”的方针,巴以矛盾趋于缓和。
6.2001年以色列右翼代表沙龙上台之后,对巴勒斯坦采取强硬手段,巴以矛盾再度升级。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