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我国古代曾多次发生大规模人口流动,原因不尽相同。试按三种不同的流动原因各举一例,并分别阐述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1年河南省高考真题历史问答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我国古代曾多次发生大规模人口流动,原因不尽相同。试按三种不同的流动原因各举一例,并分别阐述其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考查您对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长城巍峨的历史丰碑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 长城巍峨的历史丰碑

西晋的统治(266-316):

1、建立: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夺魏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武帝)灭吴,三国归晋,短暂统一;
3、灭亡:内迁五族(时间:东汉末年)匈奴、鲜卑、羯、羌、氐受残酷压迫和剥削,民族矛盾激化,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愍帝被俘,316年西晋被灭;
4、速亡原因:
政治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八王之乱-晋惠帝);
民族矛盾(刘渊反晋永嘉之乱-晋怀帝);
阶级矛盾(流民起义)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内迁
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族
地点:今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和辽宁南部
影响:加速民族融合、加速西晋灭亡
2、北民南迁:中原人口因战乱迁往南方和边地流民武装起义


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317-439):

1、东晋的统治:317年南渡皇族司马睿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2、北方先后建立15个政权,同南方成国总称十六国—氐族人建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383):

双方:前秦苻坚与东晋谢安(谢石、谢玄)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南北对峙形成
以少胜多原因:
东晋军战斗力强;
前秦统治不稳固;
秦军中的鲜卑和羌族将士都希望前秦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统治,而汉族士兵更希望晋胜以解除民族压迫。


民族融合概述:

1、含义: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 。
2、高潮时期: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元。
3、出现原因:
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相互影响;
②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等。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1、北方民族大融合
方式:民族迁移和通婚杂居、联合斗争、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
实质: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意义: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南方民族大融合:
①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②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
③大批中原人的南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政权面临严重问题;
②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2、内容: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文化:改官制、说汉话、用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
3、评价:
①孝文帝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②促进北方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大融合总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重新统一。
4、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趋势;
②决心坚定;
③措施得当。
5、认识:
①改革应该顺应历史潮流;
②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它所征服地区的先进文化所征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467—499),后改汉姓,又名元宏。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皇兴三年(469),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71),拓跋弘自称太上皇,拓跋宏5岁即受父禅登基(471~499年在位),改年号为延兴。承明元年(476),太皇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冯氏临朝当政,曾颁布班禄制、均田制等。太和十四年(490),冯太皇太后死,拓跋宏亲政。他继续整顿吏治,推行改革。在此后的几年中,他迁都洛阳,开始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加速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魏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其他鲜卑诸姓也都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分定姓族”,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地主的联合统治;又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订官制朝仪。以太子元恂为首的鲜卑族守旧贵族抗拒改革,遭到严厉制裁。太和二十三年(499),南齐攻打北魏,拓跋宏(元宏)率军打败齐军,返都途中病死,年仅33岁。拓跋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死后,谥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今河南临汝境内)。年号有:延兴、承明、太和。


长城重大积极作用:

历代王朝为修建万里长城,在人力、物力、财力诸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长城的修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万里长城经历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变革,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防御作用:保护中原农业和人民生命财产
    (2)中外关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3)边疆开发:对长城沿线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
    (4)民族关系: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5)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长城对当今旅游的影响:

今天的长城早已生去了它本来的军事意义,成为人们凭古吊今和欣赏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座座雄关险隘,建筑雄奇壮美,古韵犹存,地势危峻险要,风光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发现相似题
与“我国古代曾多次发生大规模人口流动,原因不尽相同。试按三种...”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