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化学

首页
  • 推断题
    A、B、C、D均为4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C能组成分子式为A2C2和A2C两种常见的化合物,它们在常温下都 是液体;B与A既可形成分子X,也可形成阳离子Y,X、Y都是10电子的粒子;D 在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
    (1)D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D的单质在C的单质中燃烧生成固体W的电子式为____; 液态X类似A2C,也能微弱电离且产生电子数相同的两种离子,则液态X电离方程式为____。
    (2)将C的单质通入1 mol/L KI和0.1 mol/L H2SO4混合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3)M、N分别是由A、B、C、D四种元素中的其中三种元素组成的强电解质。M 的水溶液呈碱性,它能抑制水的电离;N的水溶液呈酸性,它能促进水的电离。则M、N分别为___、____(填化学式);若将0.1 mol/L的M 和0.2 mol/L的N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
    本题信息:2011年专项题化学推断题难度较难 来源:杨云霞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A、B、C、D均为4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C能组成分子式为A2C2和A2C两种常见的化合物,它们在常温下都 是液体;B与A既可形成分子X,也可形...” 主要考查您对

元素周期表

电子式的书写

电离方程式

水电离的影响因素

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元素周期表
  • 电子式的书写
  • 电离方程式
  • 水电离的影响因素
  • 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

(1)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各种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横行。
(2)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到下排列成纵行。
注意:①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②历史上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排成的,他将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①周期的含义在元素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这样每个横行为一个周期。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即7 个周期。
②周期的划分
 
(2)族
①族的含义在周期表中,把不同横行(即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到下排成纵行,除第8、9、10三个纵行叫做第Ⅷ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个纵行为一族。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有18 个纵行,它们被划分为16个族。
②族的划分
 
(3)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定义:

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发生变化。为了简便起见,化学中常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 ”或小叉“×”来表示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相应的式子叫做电子式。
(1)原子的电子式:H· 、Na· 、
(2)阳离子的电子式:不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Na+、Al3+、Mg2+
(3)阴离子的电子式: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用 “[  ]”括起来,右上角标出“n-”:
(4)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5)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
(6)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的过程:
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结构式:

共价键中的每一对共用电子用一根短线表示,未成键电子不写出,物质的电子式就变成了结构式。
例如:











书写电子式的常见错误:

 1.漏写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如:
2.化合物类型不清,漏写或多写“[]”及错写电荷数,如:
3.书写不规范,错写共用电子对如:N2的电子式为:,不能写成:,更不能写成:
4.不考虑原子间的结合顺序如:HClO的电子式为,而非。因氧原子需形成2对共用电子才能达到稳定结构,而H、 Cl各需形成1对共用电子就能达到稳定结构。
5.不考虑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均写成8电子结构如:的电子式为,而非, 因中碳原子最外层应有6个电子(包括共用电子),而非8个电子。
6.不清楚A如型离子化合物中两个B是分开写还是写一块如:均为-l 价,Br-、H-已达到稳定结构,应分开写;C原子得一个电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需形成三对共用电子才能达到稳定结构,不能分开写;氧原子得一个电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需形成一对共用电子才能达到稳定结构,也不能分开写。它们的电子式分别为:


定义:

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强电解质电离用“=”,弱电解质电离用“” 。
.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强电解质的电离用“”,弱电解质的电离用 “”。
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分步持写电离方程式,一般只写第一步;多元弱碱也是分步电离的,但可按一步完全电离写出。例如:
氧硫酸:
氢氧化铁:
3.强酸的酸式盐完全电离,弱酸的酸式盐中酸式酸根不完全电离。例如:
 
说明:在熔融状态时,
4.某些复盐能完全电离。例如:


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


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方法:

(1)考虑水解因素:如溶液

所以
(2)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它的影响。如相同浓度的三种溶液中,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3)混合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综合分析水解因素、电离因素。如相同浓度的的混合液中,离子浓度顺序为:
的电离程度大于的水解程度。


盐溶液的“三大守恒”:

①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有的正电荷数与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如NaHCO3溶液中:

推出:
②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如NaHCO3溶液中nc(Na+):nc(C)=1:1,
推出:
③质子守恒: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例如在NH4HCO3溶液中H3O+、H2CO3为得到质子后的产物;NH3、OH-、CO32-为失去质子后的产物,故有以下关系:

(2)粒子浓度大小比较的方法:
①单一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A. 一元弱酸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是:
c(不水解离子)>c(水解离子)>c(显性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一离子)
如:在CH3COONa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B. 二元弱酸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是:
c(不水解离子)>c(水解离子)>c(显性离子)> c(二级水解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一离子)
如:Na2CO3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②比较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同一种粒子浓度的大小。应注意弱酸、弱碱电离程度的大小以及影响电离度的因素,盐类水解及水解程度对该粒子浓度的影响。
③比较经过反应化学反应后离子浓度的大小:
A. 确定电解质溶液的成分
B. 确定溶液中含哪些粒子(分子、离子),此时要考虑物质的电离和水解情况
C. 确定各种粒子的浓度或物质的量的大小
D. 根据题目要求做出判断
注:要抓住“两小”。即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小,故未电离的弱电解质分子数远多于已电离出离子数目;盐的水解程度小,故未水解的粒子数目远多于水解生成的粒子数目


发现相似题
与“A、B、C、D均为4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C...”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