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确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民的处境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二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三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在建国初期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中国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和最终解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0111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确立,在当时的社会...” 主要考查您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三大改造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农经济: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小农经济的发展:

1、发展:
(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度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
(3)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
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
(4)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劳动积极性,是促进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主体。但小农的负担十分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5)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2、地位:
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③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④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⑤但是正由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3、评价:
(1)小农经济的积极性: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④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消极性: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自然经济:

与商品经济相对应,不是为了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可简称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太平天国运动影响;
(3)新思潮的萌发。
2、表现:
(1)洋沙输入,“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
(3)破产的手工业者成为棉布的消费者
(4)未破产的手工业者生产性质发生变化
3、 影响:
(1)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2)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推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凭借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大规模地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掠夺农产品,对自然经济进行猛烈的冲击。这是中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2.近代企业的发展

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3.城乡联系的加强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加快,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城乡经济的联系加强,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个体生产的局限性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分上和协作不发达,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业合作化: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赎买政策:

赎买政策是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列宁、恩格斯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根据对我国政治经济条件和民族资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历史上同民族资产阶级有过统一战线的关系,确定了通过对私人资本主义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百分之五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
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对手工业的改造:
手工业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政策:“赎买”政策
2、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
3、方式: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地实现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


三大改造的实质: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和不足: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原因:

1、革命性质:三大改造之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2、经济基础:三大改造前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之一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生产关系:三大改造之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多种剥削关系;在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大改造:



党的过渡时期:

1、过渡时期的概念:
a.从时间上看,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b.从任务上看,前三年(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四年(1953~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私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过渡时期总路线:
a.提出时间:1953年
b.内容:“一化三改造”
c.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经济基础。
3、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对农业的改造:

1、必要性:
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自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
2、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
a.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b.原则:自愿互利。 农业合作化的过程: 从临时的农业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级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3、具体方法:掌握不同典型,点面结合,创造和推广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即“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国家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改造的必要性:
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2.改造的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它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公私合营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的最好形式。最后产生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即按行业将公私合营、私营企业统管起来。
3、实施的政策:
和平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①时间:1956年底
②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家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经济体制改革: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5、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历史原因: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
现实原因:
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2、主要内容:
①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②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③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④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⑤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过程:
①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进行试点。
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推广: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③配套改革: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④影响: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任变。
4、意义:
1)调动农民积极性
2)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促进城市的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开始:安徽、四川
②前提:土地公有制
③特征:包产到户
④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
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3)性质和意义: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党把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国民经济停止、倒退的局面虽已扭转,但重大比例关系失调的情况仍然相当严重。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调整国民经济时,党中央特别重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整和改革。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天下不安,农民不摆脱贫困,就是决大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因此,党中央在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中,首先推进农村改革,并且在农村进行了改革试验。

小岗村的壮举:

1978年夏秋之交,百年未遇的大旱肆虐安徽,安徽省委号召全省人民“倾家荡产,奋力抗旱。”全省上下奋力拼搏,但在大自然的巨大灾害面前,人的力量仍显得那么微弱而有限,1978年全省粮食大减产已成定局。老百姓的吃饭将要发生问题。1978年9月1日,安徽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借地度荒”的决定,这使1978年遭到旱魔残酷蹂躏的江淮大地,在第二年夏收之后形势迅速好转。借地给农民的口子一开,就如“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直接诱发了农民大包干的浪潮。
1978年特大灾害后,凤阳人走四方更是达到了高峰,但有一群人不愿坐等饿死,他们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他们就是凤阳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1978年11月24日晚上,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个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召开了,会议主要是研究分田单干。他们采用了抓阄的方式,分牲畜、农具,又迅速丈量土地,艰难地迈出了分田到户的第一步。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初一步。在实行之初,遇到了重重阻力,邓小平给予支持。1982年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得以正明。小岗农民走出了一条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之路。


发现相似题
与“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