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31年土地改革路线

    材料二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执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 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中共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抗日战争时期采取什么土地政策?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何时?这次地改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土改在政策上同1931年土改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次土改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0103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31年土地改...” 主要考查您对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土地革命
  • 抗日战争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

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中共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民族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形成为其结束的标志。


土地革命路线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路线意义:

这条路线,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1、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2、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3、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中国抗日战争:

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一)背景:
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的方针,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制造许多侵华事件,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二)爆发:

1、193777日夜,“七七事变”爆发;

2、“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随后,日本派遣陆军十多万人入侵中国,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三)过程:

1、全民族抗战:

而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广大军民英勇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2、淞沪会战:

1937813 11,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淞沪会战。双方在上海地区激战三个月,10月,日军攻入上海市区。谢晋元率部英勇抵抗。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3、前期战况:

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上。1938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

4、日军的滔天罪行:
①南京大屠杀:193712月,13军攻陷南京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内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军人超过三十万人

②扫荡潘家峪:1941年的一个黎明,日军对潘家峪村民进行残酷屠杀,全村有一千两百人被杀害

③细菌实验:日军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七三一”部队

5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拔掉敌人近三千个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6、国外战场:
1942年,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准备攻击中国云南。中国派遣远征军同日军作战,并帮助英军摆脱日军包围。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退日军。

(四)抗战的胜利:

1、标志:

19458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宜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

2、原因:

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会聚了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各界爱国人士

②中共为抗战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并在抗战困难时期,采取一系列正确措施,扭转了战局

③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重要贡献

④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和爱国华侨的积极援助

3、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杭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是第一次全民族有组织的自卫战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从斗争性质来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连成一体。
(3)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前期积极、后期消极是正面战场的特征,而敌后战场则始终如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国共两党阶级属性的差别决定了该特点。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倡导并作出巨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不动摇、不退缩,在相持阶段成为消耗日军的主要力量;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是所有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绥靖政策,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因此得道多助。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民族抗战是根本原因。
(3)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4)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与支持。

抗日精神:

(1)民族利益至上、宁死不屈的民族自尊品格;
(2)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3)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4)百折不挠、自强自立的民族自强信念;
(5)开拓创新、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
(6)坚持正义、维护和平的民族奉献精神。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①它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在前线,军民坚决抵抗日军进攻;在后方,掀起了全国性的救亡运动;
②全国各个阶级、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有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和宗教界人士,都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
③全国各党派,都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了分裂对抗的局面,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④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都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⑤共产党努力发动和组织了广大群众,使抗日战争有了极大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2、两大战场的抗日状况:
(1)正面战场(国民党):
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徐州会战→取得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
武汉会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2)敌后战场:
路线:
(洛川会议)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战场:
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枢和总后方:陕甘宁边区。
结果:
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蚕食”和“清乡”;
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党的过渡时期:

1、过渡时期的概念:
a.从时间上看,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b.从任务上看,前三年(1949~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四年(1953~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私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过渡时期总路线:
a.提出时间:1953年
b.内容:“一化三改造”
c.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经济基础。
3、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一五”计划主要提出两个方面的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对农业的改造:

1、必要性:
土改以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的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私自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落后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广大农民从实践中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
2、农业合作化的方针、原则:
a.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b.原则:自愿互利。 农业合作化的过程: 从临时的农业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级是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组织,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3、具体方法:掌握不同典型,点面结合,创造和推广结合,普及和提高结合。即“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国家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改造的必要性:
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2.改造的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它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公私合营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是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的最好形式。最后产生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即按行业将公私合营、私营企业统管起来。
3、实施的政策:
和平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①时间:1956年底
②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家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