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1949年1月16日林彪、罗荣桓致信傅作义,北平被围业已月余,人民痛苦日益增重,本军一再推迟攻击时间,希望和平解决,至今未获结果。贵将军……应在此最后时机,遵照本军指示,以求自赎。办法如下:
    一、自动放下武器,并保证不破坏文化古迹,不杀戮革命人民,不破坏公私财产、武器弹药及公文案卷,则本军保证贵部官兵生命财产之安全。
    二、如果贵将军及贵属下愿意自动放下武器,而愿意离城改编,则本军为保北平不受破坏起见,也可以允许这样做。本军可以允许贵军离开北平,开入指定地点,按照解放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请回答:
    (1)想一想,北平为什么能和平解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平作为千年古都,你知道有哪些封建王朝在此建都?这座城市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古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平原名北京,是何时改名北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平和平解放时,傅作义接受了材料中提出的哪一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1949年1月16日林彪、罗荣桓致信傅作义,北平被围业已月余,人民痛苦日益增重,本军一再推迟攻击时间,希望和平解决,至今未获结果。贵将军……应在此最后时机,...” 主要考查您对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河、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变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被消灭殆尽,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1948年9月-11月 四十七万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淮河战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   谭震林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五万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等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五十二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等

三大战役的意义: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示意图:

发现相似题
与“1949年1月16日林彪、罗荣桓致信傅作义,北平被围业已月余,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