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GDP增长情况表(亿元人民币)

    注:2010年,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人均GDP仅3800美元,排名在世界第100名之后。
    (1)甲同学阅读上述材料,得出两条合理观点,你能帮他写出其中的一条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2011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对我国29个省区市的GDP的发展质量进行排序。本次排序是中国首次为GDP发展质量进行排序,这对改变以往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报告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省市整体靠前,北京、上海、浙江位居前三,而西部省份整体靠后,贵州、甘肃、宁夏位居后三。
    (2)材料中提及我国首次为GDP质量进行排序,对改变以往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你认为该意义体现在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同学说: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了。试评析乙同学的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浙江省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GDP增长情况表(亿元人民币)注:2010年,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人均GDP仅3800美元,排名在世...” 主要考查您对

改革开放

从贫困走向小康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改革开放
  • 从贫困走向小康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近现代和现代化建设开放的不同:
1、本质不同
①前者严重地践踏了我国的主权,后者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②前者“开放”中国是被动的,后者“开放”中国是主动的;
③前者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后者发生在社会主义时期;
④前者属于外国的侵略行为,后者则属于中国的自主行为
2、结果不同
前者开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开放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内容: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14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3、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果即思想解放的结晶就是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4、纪念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步走战略:

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
1、新中国成立之初:
由于战争带来创伤,三座大山的压迫,新中国解放后,人民生活很艰苦。
2、改革开放前:
由于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是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
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1)建立“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2)十六大提出了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
(3)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


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杰出成就: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据调查,在全国总人口中,初步达到小康及以上水平的占74.8℅,接近小康的占12.8℅,未达到温饱的占12.4℅;人均GDP为80。多美元,实现了预期目标,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130多位。另据联合国开发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1998年我国在174个国家和地区中列为第99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     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完整地表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GDP增长情况表(亿元人民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