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去年某校举办了一期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图片展,以下是其中的四幅图片。

    请阅读上图后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结束了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
    度。
    ②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当时的什么运动?它给我国造成怎样的危害?
                                                                                                                                                                
                                                                                                                                                                
    ③几乎与材料三中凤阳18位农民私签大包干合同同时,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它是哪次会议?以后我党制定了关于农村改革的什么政策?
                                                                                                                                                                
                                                                                                                                                                 
    ④材料四中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________,对解决我国乃至
    世界的温饱问题居功至伟。
    ⑤根据上面的内容,请你为这次图片展设计主题。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09年山东省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去年某校举办了一期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图片展,以下是其中的四幅图片。请阅读上图后回答:①材料一反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结束了我国历史...” 主要考查您对

土地改革

大跃进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土地改革
  • 大跃进运动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的3亿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极大障碍,也是新中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和富强的障碍。因此,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既是继续完成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条件。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土地改革一般都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复查总结等步骤。到1952年9月,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行的土地政策:
历史时期 基本目的 主要内容 相应的政策法规
土地革命时期 进行土地改革,建立革命政权 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债务,分配田地 土地革命的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 为夺取抗战胜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开明地主,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路线
解放战争时期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
建国初期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 在解放区和新解放区实行土改,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运动:
1、背景:
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2、文件的颁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
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大跃进运动:
1958-1960年全国范围里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达到高潮、“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从195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运动逐渐停止。


大跃进运动的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修改指标。

大跃进运动:
1、形成原因:
(1)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2)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
(3)党的领导人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
(4)国内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后,开明人士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2、表现:
(1)农业方面,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计划指标,并开始大办人民公社,有的虚报水稻亩产65127公斤。
(2)工业方面,工业方面的大跃进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为中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破坏了环境,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
3、影响:
“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大跃进时期宣传画: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怅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科技、教育。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和影响:
1、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2、影响:
(1)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八大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可惜受到“左”倾错误思想干扰,国民经济出现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文革期间以及以前“左”倾错误思想路线;对文革中的错误进行彻底纠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文革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地点:北京
3、背景:
(1)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当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4、内容:
(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5、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认识: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
(2)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4)中国共产党是善于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政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责任形式。具体形式有: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两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它以土地等维基本生存资料公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它是在党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理念:“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目的: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率先包产到户的典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4、推广: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5、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结果: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7、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袁隆平:
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根据他育种的杂交水稻品种及研究,水稻单位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并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他也被广泛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评价袁隆平的贡献:
袁隆平成功培养出的杂交水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单位粮食产量的增加,为我国农业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途径,进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整个世界饥饿问题的法宝。西方世界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做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3)实践出真知。袁隆平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提出了水稻杂交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的的培育成功,使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证明了科学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巨大作用。
袁隆平:

发现相似题
与“去年某校举办了一期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图片展,以下是其...”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