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3——6世纪时,先后出现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四个政权的共同点是
    [     ]

    A.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B.都城都在河南境内
    C.都因权臣篡权而亡
    D.都统一过黄河流域
    本题信息:2012年同步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秋香(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3——6世纪时,先后出现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四个政权的共同点是[ ]A.都是少数民族政权B.都城都在河南境内C.都因权臣篡权而亡D.都统一过黄河流域” 主要考查您对

前秦南伐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前秦南伐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氐人所建立的大权,苻坚称帝后,重用汉人王猛开始一系列改革,基本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社会经济有了一定进步,出现了“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的局面。这样,,就为前秦统一北方准备了政治和物质条件。
公元370年-376年,前秦先后灭掉了前燕,从东晋手上夺取益州,有灭掉了前凉和代,统一了北方。

前秦南伐:
前秦的改革时间不长,成果还不稳固,再加上新降服了许多地区,这些地区并不稳定,其中上层分子还在时刻企图复辟。因此,前秦除了军事力量外,整体实力并非十分强大,主要任务仍是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所以王猛临死前,告诫苻坚不要攻打东晋,先治理好北方,但是此时苻坚已经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了,他开始积极部署对东晋的进攻。经过一年艰苦战斗,苻坚夺取了东晋的军事重镇襄阳,彭城以后,错误的估计了形式,认为东晋是“垂亡之国”,不顾众人反对,发动了对东晋的进攻。


前秦帝国皇帝苻坚: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了解决由于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以及引发人民的反抗起义,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第二次是在494年迁都洛阳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均田制:
北魏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和赋役制度。485年,北魏政府采纳汉族地主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主要内容有:
1、丁男(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女受露田20亩、麻田5亩。实际授田时,露田加倍。
2、奴婢和平民授田数目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头。
3、狭乡之民可以迁往宽乡授田,宽乡之民耕垦不受限制。
4、地方官吏岁官府所在地就近授田。均田制使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小块土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均田制为隋唐所沿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实质:
是北魏一次自上而下的以学习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以维护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

曹魏的屯田制,西晋的占田制,北魏的均田制的对比: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期的措施:
1、政治上:
(1)整顿吏治:地方长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觉定,不固定年限;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并加大反贪污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
(2)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以邻长,武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长。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负责管理农民、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北魏的基层机构更加完善。
2、经济上:
发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北魏孝文帝第二次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494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2、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汉人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止穿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的服装制订官吏,妇女的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
 

如何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孝文帝改制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风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孝文帝在汉化改革中将已腐朽的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则带来了以后北魏统治者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发现相似题
与“3——6世纪时,先后出现的曹魏、前秦、北魏、北周四个政权的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