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一位哲人说过:“和谐来自互信,失去互信的双方,看到的只有敌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爵士在将1932年的国际形势与洛迦诺时代的国际形势作比较后说道:“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并将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的情况作了对比,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原因,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时,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总统
    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张伯伦所述、恐惧和威胁。为了避免这种”,张伯伦担任首相后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苏联采取了什么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彩虹”喻指什么?“我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德黑兰会议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3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孙洁红(高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一位哲人说过:“和谐来自互信,失去互信的双方,看到的只有敌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爵士在将1932年的国际形势与洛...” 主要考查您对

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
  •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 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股价暴跌
3、经济危机的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影响大
4、经济危机的影响:
(1)在经济危机中,普通民众遭受到深重的苦难,渴望改变现状,法西斯势力乘机活跃起来;
(2)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围绕世界市场展开激烈的斗争,大大激化了相互之间的矛盾;
(3)德国和日本的统治阶级转而支持法西斯,企图用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方法摆脱危机。



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1、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
(2)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垄断资本家的选择;
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2、重大事件:
(1)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2)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3)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4)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3、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3.1.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兴登堡任命仪式)  
4、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德国是一个封建残余浓厚、军国主义盛行的国家。1918年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之后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封建残余意识、军国主义传统并没有被肃清,一有机会就顽强地表现出来。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德国实行了严厉的惩罚,激化了德国国内的狭隘民族沙文主义意识和复仇主义情绪。
30年代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使完全丧失殖民地、金融力量薄弱而又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德国濒于总崩溃的边缘,中下层民众和统治阶级对魏玛政府的无能日益不满,魏玛共和国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
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在蛊惑人心的欺诈宣传下,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政党,得到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到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议会选举中,是惟一能够战胜共产党和社会党、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有组织的力量。所以,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均认可纳粹党,从各方面支持纳粹党当权。与此同时,各资产阶级政党对群众的影响已严重削弱,缺乏有能力、有远见、能够吸引群众的政治领导人。
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互相仇视,由来已久。而且,双方均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认为在具有悠久的工人运动传统的德国,法西斯主义不会取得胜利。他们对德国工会分裂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社会民主党工会、保守党工会、共产党工会、基督教工会,没能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因而也就未能阻止纳粹分子攫取政权。 这样,在1932年的政府危机中,骗取了中下层民众支持的纳粹党,被统治阶级推上了权力中心,得以上台执政。



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的道路取得政权而建立起来的。而日本从来没有形成一个像德国那样全国性的法西斯党,只有一些民间法西斯小团体,所以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主要是军部取代政党内阁的过程,建立了以军部为主体的法西斯政体,具有军国主义色彩。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进行的,是通过取缔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一切政党而建立起来的法西斯一党专政。而日本法西斯政权主要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形成的,是在军部与政党内阁以及军部内部的斗争中实现的。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其首先针对的目标是国内的革命力量。法西斯政权建立起来以后,才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而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而建立的,日本是首先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1、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⑵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2、重大事件: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3、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广田弘毅组阁。
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4、统治政策; 
(1)对内: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2)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北进派”:陆军以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同德国夹击苏联; 
(4)“南进派”: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 
(5)基本国策:“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绥靖政策含义:

绥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作为政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为保住既得利益,自身安全,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试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向苏联的政。
2、主要推行者:英国、法国、美国 
3、表现:
(1)英美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2)英法控制下的国联没有把重要战略物资列入对意大利的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  军使用,美国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 
(3)英法美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4)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
(5)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  
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 
①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 
②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 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  
③“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④ 德国制造了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敌人的假象。 
⑤英法对苏联的仇恨,对弱小国家的蔑视。
5、 影响:
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其实力; 
②干扰或葬送了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③暴露了英法的虚弱,最终将作茧自缚。 
6、评价:
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推行的姑息、纵容政策。它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企图达到维持自身安全和祸水东引的目的,但实质是挑拨、加速和扩大战争的政策。 
7、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原因:
①忙于恢复经济 ;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外交需要;
③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原因:
①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威胁到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威胁到英、美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法西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
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苏、美两个大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2、过程:
①美国改变、放弃“中立”政策:1939年新的《中立法》——1941年通过《租借法》 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②美英联合: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
③支持苏联:1941年9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定关于美英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④全世界联合:1942年初华盛顿《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3、性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4、主要活动:
①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
②为了发挥同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四大盟国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③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战场,以苏联为中心的苏德战场和美苏盟军支持的北非战场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5、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过程。


第二战场含义:

指欧洲相对于第一战场(苏德战场)而言的战场,即以英国为基地,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欧洲西部登陆,直接对德军进行打击。该设想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即已产生,几经争论与延期,终于得到实现。在经过周密的准备并集中了庞大兵力后,1944年6月6日,美英等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背景: 
1943年各个战场反法西斯战场都取得了胜利;盟国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2、开罗会议的召开(1943年11月):   
参加国:中、美、英。 
会议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 
3、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1943年11月):
参加国:苏、美、英 
内容:决定在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 
4、“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  
时间:1944年6月6日 
(1)目的为了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由美国人艾森豪威尔指挥。 
(3)意义:从此法西斯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发现相似题
与“一位哲人说过:“和谐来自互信,失去互信的双方,看到的只有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