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多选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自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2月,日本代表在国联特别大会上的发言说:“日本在满洲曾经两度战争,而且是曾以国民的生存孤注一掷,日本今已不愿再事战争,而国际和平唯有以互让为基础才可获得,固属诚然;但一个国家为了生存,终有其不可能退让、妥协、死活的问题存在。——满洲问题,就是这种问题。
    材料二:“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些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
    材料三:1945年8月2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半个世纪的愤怒,五十年的屈辱,在今天这一天宣泄清洗了。八年间的死亡流涉,苦难艰辛,在这一天获得了报酬。”
    材料四:
    图一 中国人民欢庆抗战胜利
    图二 日本正式签订投降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在满洲曾经两度战争”一是指日俄战争,另一战争是什么?针对这一战争,国民政
    府采取何种政策?


    (2)材料二中的《卢沟桥歌》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重大影响?

    (3)依据材料三,“五十年”前中日两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件?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中的图一、图二“胜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本题信息:2011年同步题历史多选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自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3年2月,日本代表在国联特别大...” 主要考查您对

甲午中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甲午中日战争
  • 九一八事变
  •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制度的落后:
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
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3.领导人的政策:
中国:虽然清政府内部有主战的一方,同时也有大批的爱国官兵英勇抗敌,但是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各有打算。慈禧太后害怕战争中削弱其最高统治地位,一心向求和;并且还把建设海军的资金挪用去建颐和园。李鸿章将北洋舰队当做了私人资本,不愿意在其战争中消耗。
日本:明治维新后制订了明确的“大陆政策”后,一直在严格执行,并且上行下效。日本天皇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发展海军力量。


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2)黄海战役。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随后日军在旅顺进行了大屠杀,揭露了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序幕。由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策划,日军关东部队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炸毁了南满铁路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原计划挑衅中国军队,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动作,日本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进军入东三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中国国耻日”。
九一八事变:
1、背景:
(1)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2)世界资本主义危机波及到日本,到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以转移国内人民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
(3)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正竭尽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2、过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帝国主义的殖民地。随后日本又占据了热河,察哈尔等省,威胁平津。

“九一八事变”后各方态度:
1.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布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并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的力量核心。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是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
2.东北人民:
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义勇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3.爱国民族人士和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
(1)1932年,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要求国民政府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民主权利,对抗日民主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
(2)1933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激战收复多伦,把日本赶出了察哈尔省。但是蒋介石以“妨碍统一政令”派兵勾结日伪军夹击同盟军,同盟军宣告失败
(3)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爱国将领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在福建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同红军签订《抗日停战协定》。蒋介石勾结日军,夹击十九路军,最后失败。
4.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
(1)向国联申诉日本侵略的行径。
(2)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命令东北军撤退,导致东北三省沦陷,继续执行“围剿”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多次破坏爱国人士的反日活动。
(蒋介石为何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极大的幻想;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1.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
2.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从此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阶级和党派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激发了学生,工人阶级,爱国政治派别等力量的爱国运动,他们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强烈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抗日民族运动就此兴起。
4.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剧了英美与日本直接的矛盾。
九一八事日军攻破沈阳:

七七事变:
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开始。
七七事变:
1、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先后占领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等省,继续向南进逼,企图占领华北地区,日军动三面包围了北平,形势十分危急。
2、经过: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3、结果:平津地区相继陷落。
4、影响:
(1)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全国人民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规模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

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1935年进逼山海关,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日军开始向华北渗透,何梅协定有赋予日本驻军平津的合法权利,所以北平有驻军很正常,在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军队没有抵抗,所以仗没打起来,虽然马占山等人进行抵抗,但纯粹是个人行为,与政府无关,卢沟桥事变时是中国政府军第29军进行的正规抵抗,蒋介石中央政府也发表了抗战宣言,所以中国政府决定迎战,故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七七事变: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正面战场的重要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豫湘桂战役

抗日战争中重要战役:
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中民族英雄:
杨靖宇(被敌人称赞的英雄)、张自忠(全国军人的楷模)、左权(反扫荡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官)、马本斋(回族抗日英雄)、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李宗仁(台儿庄大捷)。

发现相似题
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自近代以来,日本不断发动侵略...”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