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24小时大气热量收支状况和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图中放射线数值表示北京时间,同心因数值表示太阳高度,热量值从外圆到圆心由大到小。读图回答1...” 主要考查您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节气 |
太阳直射点 |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
春分 | 赤道 |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
夏至 | 北回归线 |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秋分 | 赤道 |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
冬至 | 南回归线 | 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归纳 |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
纬度地带 |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 北半球冬至日后逐渐增大,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
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地区 |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
南北回归线上 | 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 北半球冬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逐渐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
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诉随时间变化图:(北半球)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赤道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东北 |
西南 |
正北66°34′ |
正南 |
西北 |
东南 |
春秋分 |
正东 |
正西 |
天顶90° |
无 |
正西 |
正东 |
冬至 |
东南 |
西北 |
正南66°34′ |
正北 |
西南 |
东北 |
②北回归线上“二分二至”日日影的朝向
在赤道至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地区,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偏移正东的角度越大。
北回归线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东北 |
西南 |
天顶90° |
无 |
西北 |
东南 |
春秋分 |
正东 |
正西 |
正南66°34′ |
正北 |
正西 |
正东 |
冬至 |
东南 |
西北 |
正南43°08′ |
正北 |
西南 |
东北 |
北极圈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正北 |
正南 |
正南46°52′ |
正北 |
正北 |
正南 |
春秋分 |
正东 |
正西 |
正南23°26′ |
正北 |
正西 |
正东 |
冬至 |
极夜无日出日落 |
北极点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夏至 |
无 |
正南 |
正南23°26′ |
正南 |
无 |
正南 |
春秋分 |
正南 |
正南 |
正南0° |
正南 |
正南 |
正南 |
冬至 |
极夜无日出日落 |
春分秋分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赤道 |
正东 |
正西 |
天顶90° |
无 |
正西 |
正东 |
南回归线 |
正东 |
正西 |
正北66°34′ |
正南 |
正西 |
正东 |
南极圈 |
正东 |
正西 |
正北23°26′ |
正南 |
正西 |
正东 |
南极点 |
正北 |
正北 |
正北0° |
正北 |
正北 |
正北 |
夏至日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赤道 |
东北 |
西南 |
正北66°34′ |
正南 |
西北 |
东南 |
南回归线 |
东北 |
西南 |
正北43°08′ |
正南 |
西北 |
东南 |
南极圈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南极点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极夜 |
冬至日 |
日出方位 |
日影朝向 |
正午太阳方位 |
日影朝向 |
日落方位 |
日影朝向 |
赤道 |
东南 |
西北 |
正南66°34′ |
正北 |
西南 |
东北 |
南回归线 |
东南 |
西北 |
天顶90° |
无 |
西南 |
东北 |
南极圈 |
正南 |
正北 |
正北46°52′ |
正南 |
正南 |
正北 |
南极点 |
无日出日落,太阳都位于正北23°26′,日影都朝向正北 |
昼夜长短的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受热过程:
①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
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③太阳辐射到达地表。部分被地表反射,部分被地面吸收,从而使地面增温。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逆温现象: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
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A发生时稳定性特别强(不利于垂直运动),易出现大气污染
B最有利于逆温发生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
C日出前后的逆温层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升高,逆温层慢慢消失。
逆温的类型: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小,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气温日较差的晴天晚上和黎明。地面热量辐射散失,越接近地面空气越冷,导致逆温。过程为: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冷空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发生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晚上。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度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形成冷空气湖),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4)锋面逆温:
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所以也会出现逆温现象,如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冬半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上空出现逆温现象,形成贵阳一带的阴雨冷湿天气。
(5)下沉逆温:
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海洋上空),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触地面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此外,寒流影响下也会促使逆温现象的形成。
逆温现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逆温的存在,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相当大的影响:它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示意图: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逆温产生的过程图示:
特别提示: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
(2)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被吸收的很少。
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1、资源短缺
(1)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短缺。
(3)典型事例: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2、生态破坏:
(1)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成因:自然植被遭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3)典型事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小时;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日益减少。
3、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 成因 | 典型事例 |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坡污染 |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 泰晤士河的悲剧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垃圾任意堆放 | 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 |
嗓声污染 | 交通、工厂等 | 噪声—无形杀手 |
放射性污染 | 放射性物质泄漏 |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
海洋污染 | 各类污染物排人海洋 | 渤海湾赤潮、日本水误湾事件、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
中国区域定位及区域特征:
一、北方、南方地区
二、西北、青藏地区
三、北京
1、地位: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2、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40°N,116°E);
(2)地理区域位置: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华北地区);
(3)地形区及行政区域位置: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西北经河北省出居庸关进入内蒙古高原,东北经河北省出山海关进入东北平原,向东经天津达渤海,距渤海仅150千米,向南是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向西经河北省出太行山进入黄土高原。
3、气候:
(1)处于暖温带;
(2)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寒冷干旱。
4、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1)北京市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兴建许多新区和卫星城;
(2)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注意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同时兴建地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华世纪坛以及一些高级旅游饭店和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
(3)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以及由环路和放射路组成的城市快速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关村是我国最早的高科技园区。
三个特别行政区:
四、香港
五、澳门
六、台湾省
1、位置: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弯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北临东海、南临南海、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
2、台湾自然地理: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最高山是玉山,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最长河是浊水溪,最大湖是日月潭,气侯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侯,温暖湿润。
3、资源:
(1)台湾岛是美丽而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2)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有“海上粮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之称;
(3)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森林之海”的美誉,樟树世界闻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4)旅游资源:我国东部最高峰玉山,日月潭等;
(5)台湾岛其他的美称:“东南盐库(海上盐仓)”。
4、经济:
(1)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产品以工业产品为主。有利因素有: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工;海岛多港口;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2)台湾最大的城市和省会是台北,最大的海港是高雄港,台湾的城市分布在西部。
5、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
(1)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十一、长江沿江地带
1、地理位置:以长江为生命线的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的攀枝花。是一个典型的“带状”区域。
2、自然条件:
(1)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2)气侯是亚热带季风气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3)属于湿润地区,地理区域属于南部地区;
(4)流经地形区自西向东依次是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5)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水运便利,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
3、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带,以及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一个“H”型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和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2)沿江地带的城市:
①依托便利的航运和丰富的水资源、其他资源及相应产业,形成四大城市密集区:上游是重庆、中游是武汉、下游是南京和上海。各个城市都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②上海是“龙头”城市并是全国最大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最大港口,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最大的商业中心,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③中下游地区城镇分布密集,上游地区沿江城市较少。
(3)沿江地带的工业: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①四个工业基地,自上游到下游: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沪宁杭等城市组成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②两个工业走廊: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的“钢铁工业走廊”;上海、南京、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构成的“汽车工业走廊”。
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相互协作:西电东送和产业转移。
4、生态环境问题:
(1)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危害: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造成水库淤积,降低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洪水灾害。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
(3)沿岸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严重。酸雨区广布:西南酸雨区、华中酸雨区和华东酸雨区,其中华中酸雨区是全国最大、强度最高的酸雨区。(图8.33p85)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水体和土壤酸化,对植物和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4)治理长江: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上中游建水库,调节河流季节水量变化;下游退耕还湖,清理河道,增加蓄洪能力。
四大高原区域特征:
四大盆地:
四大平原:
与“下图为我国某地24小时大气热量收支状况和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