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我国步入了社会主义改革时期D.我国实...” 主要考查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其一,提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迫于战争和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实行的。就其客观原因而言,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旧俄国的沙皇统治,加上连年的战争,使整个俄国经济陷入严重的困境。
二是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爆发以后,苏维埃国家的处境更加艰难。为了应对严峻的战争考验,赢得战争的胜利,保卫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非常的政策和措施。
其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从粮食垄断专卖到余粮收集制。鉴于严重的饥荒和粮食的极度缺乏,1918年5月,人民委员会发出由列宁签署的粮食专卖法令,授予粮食人民委员部征购和供应粮食的非常权力,派出工人征粮队到农村征收粮食。但是,征购来的粮食远远不能解决国家粮食工作方面的困难。为此,10月3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又发出了征收农产品实物税的法令,规定必须在交纳实物税后的粮食才能按国家价格出售或收购。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产粮省份收集归国家支配的粮食和饲料》的法令,规定:“为满足国家需求所必要的全部粮食和谷物饲料,摊派给各产粮省份向居民征收。”1月21日,人民委员会又进一步发布《关于采购食品》的法令,除对基本食品(粮食、砂粮、茶叶、食盐等)实行国家垄断,严禁私人贸易外,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大规模收购其他重要产品。苏维埃政权在发布以上两个法令时,并没有对这一政策作出明确的概括,直到1919年11月18日列宁在党的农村工作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时,才明确地把这一非常政策称为余粮收集制。
○加快工业国有化步伐,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的进攻,结束对工厂的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鉴于劳动力的不足,1918年10月5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非劳动者的劳动手册》法令,规定一切非劳动者必须参加一定的公益劳动,并登记在册,凭此才能迁移和获得口粮。1918年12月又公布了《劳动法典》,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劳动义务制。1920年1月20日,人民委员会又颁布了《关于普遍劳动义务制》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普遍的劳动动员制度具备了国家法律的形式。凡逃避义务劳动,擅离职守,故意破坏劳动工具,组织工作粗心大意等都属犯罪。
○取消自由贸易,经济关系实物化。采取战时的非常经济措施,继粮食实行专卖之后对生活必需品也禁止私人买卖,实行国内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特征,就是企图在战争的环境下运用军事的办法来解决十分困难的经济问题,并实现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一位匈牙利学者对这一政策的基本原则作了如下的概括:最大限度地扩大国家所有制和国家的直接权力;劳动力的强制分配,劳动力的“军事化”;经济活动(生产、贸易、分配)的高度集中管理;分配中的阶级原则和社会原则,平均主义占统治地位;经济生活“实物化”,废除商品和货币关系;管理社会经济主要靠国家的强制。
其三,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直是一个复杂的、有争议的问题。某些西方学者断言,战时共产主义是“推广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计划,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要途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托洛茨基及其追随者,一直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唯一可行的和长期的经济政策,是不可避免的阶段。斯大林比较重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资产阶级的进攻。
其实,列宁自己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在《论粮食税》一文中,列宁在讲到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时写道:“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尽管世界上一些最强大的国家都支持我国的剥削者)这一事实不仅表明,工人和农民在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中能创造出什么样的英勇奇迹。这一事实也表明,当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考茨基之流说我们实行这种‘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过错时,他们实际上起了资产阶级走狗的作用。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合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胜利。”
应该说明的是,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带有探索的性质,更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表现在“战时共产主义”这一概念并不是形成在这一政策实施之初,而是直到1921年当列宁对这一政策进行反思时,才在《“论粮食税”的几个提纲》中最初使用的,后来又在《论粮食税》中作了更加完整的论述。
新经济政策:
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质等方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废止和新经济政策的逐步实行。
列宁在1921年3月8日至16日召开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在报告中,列宁特别强调在和平环境下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在遭受战争破坏的情况下首先要发展农业,只有农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生产资料,工业才能得到恢复和发展。为了发展农业,就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改变党的经济政策,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3月21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粮食和原料收集制》的法令。1921年5月,列宁发表了《论粮食税》一文,不仅论述了新经济政策的战略依据,而且更深、更广地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对新经济政策的诸多方面加以确定,从而使新经济政策更加完备。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肯定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决定用租让制的办法,将一些有利于加速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厂矿、企业、油田、森林等,按照一定条件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用租赁制的办法,国家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给私人或合作社经营。
其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项政策把以前的余粮全部由国家征集,改为国家以粮食税的形式征收最必需的粮食。税额在春耕前公布,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其他物资。这一政策的实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农业方面,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在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
○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产品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为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管理经济,学会文明经商。 ○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列宁特别重视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同资本主义交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实行租让制。所谓租让制,就是国家将一些自己暂时无力恢复生产的企业,根据一定的条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租让给他们经营。实行租让制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管理经验。列宁说:“租让企业在经济上对我们有很大好处。当然,它们在建设一些工人村时,将带来资本主义习气,腐蚀农民。但是应该加以注意,应该处处用自己的共产主义影响加以抵制。”
其四,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1922年,列宁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讲话,不但深入总结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而且总结了新经济政策的新鲜经验,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定义、实质、作用,明确了新经济政策的确切内容和界限。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并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全面支持地方的主动精神,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1922年11月,列宁在答复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的提问时说:“新经济政策的真正实质在于:第一,无产阶级国家准许小生产者有贸易自由;第二,对于大资本的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国家采用资本主义经济学中叫做‘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原则。”列宁一再强调,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由俄国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只有经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然而,这种对小生产和资本主义的让步和退却应有一个限度,不能无限制地退却,越过合理的退却的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又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一,社会主义社会像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由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来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其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科学体系和全部发展历史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被资本主义束缚的生产力;将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共产主义,也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剥削制度,并不在于它与生产力发展不产生矛盾,而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始终自觉地改革和调整自身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强调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其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条件。当这个物质条件提供得还不够充分的时候,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以往社会,当一种新兴的社会形态取代以前腐朽的社会形态时,都是通过一种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更为文明的剥削形式,取代过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形式。资本主义是以往社会中最发达、最成熟,也是最后一种剥削形式。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针对过去“左”的、以贫穷为荣的社会主义观念,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针对右的主张资本主义的观念,他又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总之,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论断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死板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时,把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更加具体地描述出来。这个战略步骤是通过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三个阶段性的目标来表述的。每个目标又都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这就具体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统一起来。
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的历史过程: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逐步推进的过程。
首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本身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必然造成收入分配上的差别。
其次,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区域富裕程度的差别。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差别很大。特别是不同地区资源分布不同,科技教育水平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导致社会生产力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富裕程度的差别。
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这种按照优胜劣汰规则展开的竞争必然形成各企业及劳动者之间在收益上的差距和在富裕程度上的差别。
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自然会产生分配收入上的差别。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
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利,又有其弊。
一方面,合理的收入差别有积极作用。因为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收入报酬,这有利于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会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会造成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使唯利是图等思想得以蔓延。
理想含义:
理想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奋斗目标。
共同理想的含义:
指作为社会共同意识的理想。
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必然准备和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不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但在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次的理想和目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理想是共同理想实施的方向和最终目标,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立足于我国的现实,高于我国的现实,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社会理想。
最高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共同理想是最高理想的必然准备和必经阶段,最高理想是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不是相对应的一对范畴,但在共产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层次的理想和目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理想是共同理想实施的方向和最终目标,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
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A.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