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二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材料一:2004年3月20日,台湾当局执意举行所谓的“和平公投”,试图分裂国家,这一行径遭到普遍反对。
    材料二:2005年,台湾当局陈水扁“总统”引起了“废统”事件,引起全世界华人的强烈反对。
    请回答:
    (1)台湾当局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决台湾问题的最终出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台湾问题将会如何解决,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江苏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田立中(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材料一:2004年3月20日,台湾当局执意举行所谓的“和平公投”,试图分裂国家,这一行径遭到普遍反对。材料二:2005年,台湾当局陈水扁“总统”引起了“废统”事件,...” 主要考查您对

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

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
  • 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 一国两制
屯田制:
屯田制是曹魏为恢复、发展生产、保证军需而实行的政策。196年,曹操下令实行屯田。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将流民按军事制度组织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农资,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军屯即在军队的驻扎区,有士兵极其家属耕种土地。屯田制的实行,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军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军需措施。

九品中正制:
曹魏后期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管理选拔制度。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中央官员兼任州郡县的中正官,负责评选本区域的士人,将之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供吏部选官参考。九品中正制后来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经济发展政策:

背景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以及封建兼并战争给黄河下游地区的的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

蜀地虽有“天府”之称,但是面积狭小,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东吴病死,使蜀国元气大伤,人才凋零,继承者刘禅才智平庸  ,诸葛亮在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之后,开始恢复元气。        

东汉时,江南有很大的发展,加之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民南迁,为江南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山越地区依然保持着原有生活制度。
政策 1.实行屯田制,大量招徕流民,劝课农桑,以生产来考核地方官吏;实行田租调令,明确租税,之外不在收取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注意兴修水利。2.曹操时期坚持“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选拔人才的方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在前期也获得了大量人才。 1.重建吴蜀联盟,为蜀国争取到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内修政理,严明法制
3.和戎扶夷,平定南中,使南中人民心服口服。
4.北伐中原
5.利用蜀地的优势,“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1.征服山越,进行屯田,兴修水利。
2.公元230年,吴主孙权派卫温航海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
3.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影响 到曹操后期,北方农业生产已经恢复,甚至有所发展,“关中丰实”“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发展了蜀国的生产,使蜀地成为了著名的丝织中心,促进了南中和汉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贸易往来。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开始衰落。 奠定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水利的基础,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但是江南的世家豪族发展起来,形成了吴姓门阀,江南士族开始兴起。



曹魏屯田图:
 

元朝建立: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成为大都。元世祖就是忽必烈。于1279年灭亡南宋完成统一。

行省制度:
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宣政院:
元世祖设立的中央政府的官署,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名义上由帝师兼领,又设宣政院使等职官。地方上遇有特别的事务,设宣政院就便于处理。

元代行省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1.行省的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2.是行省制度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3.是行省的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即可以说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4.是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势力坐大的问题。

对比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元朝统一进程: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征服大理,1276年攻破临安灭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

元朝的中央制度: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命百官“议立三省、定内外官”,经过争议决定实行一省制,而废除唐宋以来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并立制,只设一个中书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宰相职权,元代中书省是一个权力日重,“外取信于行省,内责成于六部”的中枢机构。它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它适应了元朝长期统治不稳固的局面。六部为中书省的一个下属机构,形成了一省六部制。各部的组织和职能与前代基本相同。元朝还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并以中书省掌制枢密院。另外在元朝的中央设立御史台和宣政院。御史台负责监察,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机构的建立,使元朝能对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一统封建国家实行强有力的管辖,对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行省制度:
元代疆域辽阔,战争频繁,为了便于管理,元代在地方实行了行省制度。即除设置中央一级的中书省(统辖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外,又将全国划分成十个大的地方行政区域,每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地方行政机构。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由中书省直接派出官吏任职,凡一省的军国大事无所不领,并且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是秦朝以来郡县制度的发展,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加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而且对明清以及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元代后,“行省”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明代虽然改省为布政使司,但是在口语中仍然如此称呼。元代的行省划分,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行省规模和行政区域的划分。







 


元朝行省示意图:


文天祥抗元斗争: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县)人,南宋杰出的抗元英雄和爱国诗人。宝佑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因父丧未受官职。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闻元军东下,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其时元军已进逼临安,被派往元营中谈判,遭扣留,押往北方。二月底,天祥与其客杜浒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复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重兵所败,妻子儿女皆被执,将士牺牲甚众,天祥只身逃脱,乃退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被俘。由于文天祥才华出众,元将张弘范、投降的宋恭帝、元朝的丞相,甚至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大量的条件来亲自劝降,但是文天祥不为之所动,宁死不降,最终于1283年从容就义,年仅47岁.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百余首,成就很高。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如何评价元朝的统一和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元朝的大一统,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大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密切了中国是世界各国的联系。总之,元朝的统一使疆域扩大,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但是,当时蒙古族的生产方式,远比汉族生产方式落后,元朝的统一使通过军事征服来完成的,蒙古贵族在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损失,这势必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因此,文天祥抗元,反对军事屠杀和掠夺,是正义的。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象征。但是,文天祥和岳飞一样都是发生在中华民族内部兄弟之间的事情,他不是抵御民族的侵略,因此,文天祥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


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发展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4)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5)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说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从历史看,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从秦朝开始,台湾就与祖国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等。
3.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如《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均承认台湾是中国领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从地理上来说,现代科学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其基本地形也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为上,台湾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成岩体,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必然性) 
1.从历史角度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从民族角度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3.从现实角度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4.从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5.从可行性来看,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九二共识:

一国两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后来,邓小平又在多次谈话中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4年,六届人大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有效途径,使香港和澳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一国两制提出:
1、背景:
(1)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3、内涵: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

“一国二制”的意义:

1、“一国两制”即坚持了祖国的统一,维护了国家主权,又充分考虑到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现状及当地同胞的各方面意愿。
2、有利于我国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台、港、澳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新的范例。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2004年3月20日,台湾当局执意举行所谓的“和平公投”,...”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