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有人认为,彼得一世领导的近代化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只重视以军事技术为核心的西方技术文明,以及西方的一些艺术和生活方式,却忽视了学习...” 主要考查您对彼得一世改革前得社会状况
彼得一世移植西方文明
俄罗斯帝国崛起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改革的必要性:
(1)社会状况:17世纪末,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2)国际环境:西欧各国发展迅速,强邻瑞典和土耳其分别在北方和南方控制着俄国通向西欧的通道。
(3)面临任务:俄国的当务之急就是打通与西欧强国交流的入海口,夺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通通向欧洲的海路。
彼得一世改革背景: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统治阶级。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俄国军事制度也存在着不少弊端。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驰,已渐渐失去它的军事意义。新成立的射击军,因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他们不仅当兵,平时还从事手工业和买卖,加上训练和装备都很落后,作战能力很低,也不能适应国家对内政策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领域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行销的也都是一些宣扬宗教的作品。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普遍保留着极其愚昧落后的风俗。虽然开办了一些学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会对非宗教的知识传播采取敌视态度。据统计,到17世纪下半期,象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居民中识字的人数也仅占总人数的23.6%。甚至还有一些达官显贵仍目不识丁。特别在妇女中识字的人更少,就连在著名的斯特罗甘诺夫家族中,所有的妇女几乎全是文盲。
这种落后状况,严重地阻碍着俄国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看出这种落后状态对俄国的严重危害,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移植西方文明:
1、军事改革:
(1)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贵族、农民都要服兵役。
(2)重视发展海军,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
2、经济改革:
(1)目的:为了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
(2)措施:
①工业方面:鼓励私人开办企业,规定:凡开办工厂的厂主有权向贵族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
②商税方面:实行重商主义 ,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将原来按户收税改为按每个男性农奴征收“人丁税”。
3、政治改革:
(1)目的: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①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直属沙皇。
②地方:设立直接听命于沙皇的总督。
(3)用人方面:废除旧贵族凭出身和血统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为其他阶层有才干的人开辟了谋职升官的门路。
4、文化改革:
(1)仿效西方,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2)下令建立各种学校、医院,筹建科学院 、博物馆,聘请外国人来俄国传授先进的科学和技术。
(3)还下令修建公共剧院,让戏剧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4)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或进军队服役;不服从命令的,剥夺其特权。
彼得一世:
俄国沙皇,俄罗斯帝国皇帝,著名统帅。亦称彼得大帝。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之子。
1682年与异母兄伊凡并立为沙皇。由于彼得年幼、伊凡痴钝,由伊凡的姐姐索菲亚摄政。少时随母亲住在莫斯科郊外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酷爱军事游戏,建立“少年军”,编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兵团(后来这支队伍成为俄国的禁卫部队)。常与附近外国侨民来往,从中学习航海知识和造船技术,并深受西欧文化影响。
1689年率“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射击军叛乱,把索菲亚关进修道院。他把国事交给母亲、舅父等人处理,本人仍专心操练“少年军”。
1695年率军3万远征土耳其的亚速,因没有舰队配合而遭失败。他汲取教训,在顿河河畔的沃罗涅日建立造船厂,很快建立起一支小型江河舰队。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支舰队。1696年第二次远征亚速,在舰队配合下终于夺占亚速。
1697年派庞大使团出访西欧,争取建立并扩大反土同盟,同时学习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本人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国工作。
1698年夏从维也纳回国,平息射击军叛乱并将其解散。随后,全面推行欧化改革。
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
(1)改革的基本性质属于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它效法西方,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而改革在客观上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3)但是,改革的阶级基础是贵族地主和商人阶级;宗旨是巩固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强化沙皇专制;改革的方式是剥削农奴。改革没有超出封建社会形态的范畴;没有根本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是对旧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领域的调整和完善。
俄罗斯帝国的崛起:
1.改革成效:
(1)国力增强:俄国的国力不断壮大,在与强敌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俄国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
(2)俄罗斯帝国的确立:1721年10月22日,俄国参政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中创立的功绩,封他为“全俄罗斯大帝”。俄国的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
(3)彼得一世在西方文明的挑战面前奋起应对,把西欧的文明移植到俄国来,推动了社会进步。
2.局限性: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彼得一世改革是历史的进步:
(1)从改革的背景看
①17世纪,英、法、荷等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俄国的封建落后势力仍旧非常强大,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了王权。
②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但他们自身力量弱小,希望借助王权的庇护得到发展;封建君主也希望借助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君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与资产阶级的要求相适应。
(2)从改革的内容看:
①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改革奉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和经济思想。
③改革注重实施与本国特点相符的思想文化政策。
④改革注重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所有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与“阅读下列材料:有人认为,彼得一世领导的近代化改革有很大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