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7世纪中期,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对着当地居民的残酷杀害和对这块土地的蹂躏,使这一繁荣富饶的地区变成了荒野,城堡变成了废墟。
    材料三:明朝初年在海南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称琼州府,管辖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清朝基本沿袭明制。……2012年8月以来,菲律宾在我国西沙群岛的黄岩岛海域不断制造事端袭扰中国渔船,提出国际仲裁、给黄岩岛改名、欲去除岛上与中国有关的标志……
    请回答:
    (1)图1人物横扫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他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结合图二,说出西汉汉武帝是如何管辖海南的?图三中的将军在历史上被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材料三中黄岩岛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海南省中考真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王千锁(初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17世纪中期,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者对着当地居民的残酷杀害和对这块土地的蹂躏,使这一繁荣富饶的地区变成了荒野,城堡...” 主要考查您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汉武帝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阿古柏侵占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 汉武帝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封国势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 阿古柏侵占新疆
  • 左宗棠收复新疆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君主专制:
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王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焚书坑儒:
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书以外的史书以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书、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公元前212年,以“谣言以乱黔首”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杀与咸阳。焚书坑儒是秦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极端手段,对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令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等对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出小篆;程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更为简化的字体,整理出隶书。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

车同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


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的主要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帝位的终身制和皇位的世袭制;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权利的高度集中,地方自主权限有限。
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是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2)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政和监察。(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
(1)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2)统一度量衡
3、思想文化上:
(1)统一文字(小篆-隶书)(2)实行“焚书坑儒”。
4、军事上: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2)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的表现:
 

“皇帝”名字的由来: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觉得自己的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示不出不出他的伟大,也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嬴政不悦,道:“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中朝:
中朝又叫内朝,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中朝实际上是在宫廷内逐渐形成的新决策机构。由侍中、常侍、给事组成中朝之职。

外朝:
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处理一般政务的机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他不但首倡儒学独尊,而且把孔子的学说宗教化,把封建专制制度理论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的实质是相同的:
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是确立的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比较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
1、政治方面:
(1)改革官职,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
(2)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实行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僚的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4)强化完善封建法治,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5)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2、军事方面:
三次反击匈奴,改变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的被动地位;进军西南地区,征服东越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
3、经济方面:
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盐铁官营,由国君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4、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倡大一统,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汉武帝还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封建官学制度。此外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汉武帝:
 

如何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时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里,西汉国力最为强盛。他破格任用的人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逐渐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但是到汉武帝后期,他连年征战,迷信奢侈,重用酷吏,导致了社会动荡,农民暴动。在这种状况下,汉武帝主动颁布承认暴政的《罪己诏》,着手于恢复民力,避免了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汉武帝时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雅克萨之战:
清朝初期对沙皇俄国的自卫反击战。17世纪中叶,沙俄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筑城盘踞。清军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议和警告,而沙俄不但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反而加紧扩张。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派出军队,对沙俄侵略军发起自卫反击战,两次在雅克萨大败侵略军,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东北边疆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

雅克萨反击战:
1.原因: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侵略军大肆烧撒掳掠,严重威胁到清朝的统治和当地人民的的安全。
2.经过:康熙帝率军亲征,于1685年和1686年组织了两次雅克萨自己反击战,重创俄军,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
3.结果: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肯定了我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河流域包括库页岛的主权。
4.性质: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5.意义:雅克萨之战,收回了被沙俄长期侵略的国土,在一定时期内阻止了沙俄继续侵略,保卫了祖国北部边疆。是清朝前期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反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雅克萨之战:
 

阿古柏侵占新疆:
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接着,连续攻占了天山南路各城。后来,阿古柏擅自宣布建国,自立为汗。几年后,阿古柏又攻占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把侵略势力扩展到北疆。阿古柏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英俄两国都想通过支持阿古柏进而控制新疆。他们无视中国主权,承认阿古柏伪政权,并与阿古柏签订商约,还为阿古柏提供军火,阿古柏成为英俄两国分裂中国占领新疆的傀儡。1871年,俄国还直接进攻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阿古柏入侵新疆:
1、背景: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高潮。中国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争夺殖民地的高潮。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的重要目标之一。
(2)新疆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俄英均有夺取之心,新疆面临危机。
2、过程:
1865年,浩罕国的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接着,连续进攻天山南部各城。后来,阿古柏擅自宣布建国,自立为汗。几年后,他又攻占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把侵略势力扩展到北疆。阿古柏残酷地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使美丽富饶的新疆成为人间地狱。
3、英俄企图:英俄两国想通过支持阿古柏,进而控制新疆。
新疆的动乱和阿古柏的入侵,加剧了英俄鲸吞我国新疆的争夺。阿古柏与英国驻印度总督之间关系密切,往来频繁。沙俄在1865年就攻占浩罕国北方重镇塔什干,把它并入俄国地图。1866年,浩罕被迫臣服,成为沙俄附庸。从1866年到1868年,沙俄与阿古柏约定,双方互不干涉对方的行动。互给对方入境追捕逃犯的权利。1870年8月,俄军占领莫扎尔特山,扼住了伊犁通往南疆的咽喉。1871年,俄国扬言“伊犁永归俄辖”。伊犁地区各族人民沦于沙俄侵略者残暴的殖民统治之下。并且通过和阿古柏签订条约,取得了在南疆通商、建立牙行、商队过境、设置商务专员等特权。俄国货物的关税定为百分之二点五。以后英国也取得类似俄国的特权。

阿古柏:
阿古柏(Ya‘qub,1820~1877)19世纪中期中亚浩罕汗国的高级军官。亦称穆罕默德·叶尔孤白、叶尔孤白帕夏。阿古柏即叶尔孤白的转音。中亚浩罕汗国安集延人。1845年任浩罕国王侍从。借助其姐夫塔什干长官纳尔·穆罕默德汗的帮助逐步升迁。1847年任阿克摩斯德要塞守将要职。1853年起,在对俄作战中屡败。1864年在浩罕内部王位争夺中,因其背弃过的国王呼达雅尔汗复位,无法在浩罕立足。恰在这时,中国新疆各地爆发了各族穆斯林反清运动。占据南疆喀什噶尔四城的柯尔克孜伊斯兰教领袖萨迪格伯克向浩罕乞师求援,在浩罕统治集团支持下,原白山派和卓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与阿古柏统率一支浩罕队伍入侵 喀什噶尔,接着对其他各地穆斯林反清势力展开攻势,先后攻占喀什噶尔、阿克苏、叶尔羌、库车等地,1867年建立起“哲德莎尔”(即7城)汗国,自立为“毕条勒特”汗(即洪福之王),并将布素鲁克囚禁,随后驱逐回浩罕。1870年阿古柏攻占吐鲁番,入侵乌鲁木齐,一时天山南路与北路部分地区均为其占据。阿古柏以“圣战”名义入侵新疆后,建立起名义上的伊斯兰教统治,实施封建采邑制度。常以参拜“麻札”(即圣墓)为名,入侵各地。以扩大或新建清真寺、麻札和办经学院为名,笼络各族穆斯林。今喀什阿帕克和卓麻札,就是在入侵期间按照中亚的麻札式样改建的。他废除了清朝政府在新疆的法律和行政制度,以伊斯兰教的“沙里亚法”推行其统治。派往各地的军事长官和地方官吏,对人民实行严酷的压迫剥削。仅他本人就拥有3000名奴隶。为了巩固其统治,1872年与俄国签订《俄国与喀什噶尔条约》,1873年与英国签订《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出卖新疆的权益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1875年清政府派军进入新疆,各地人民纷纷奋起,打击侵略者,阿古柏节节败退。1877年于库尔勒服毒自杀(一说中风而死,一说为其部下击毙),汗国随之崩溃。


“海防”和“塞防”:
随着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的形式的紧张,清政府内部发生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争论。直隶总督李鸿章强调“海防的重要性,同时认为“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主张放弃新疆。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海防塞防并重”,力主归复新疆。清政府权衡利弊,在加强海防的同时,也接受了左宗棠的主张,于1875年4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两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地区。
随后,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左宗棠收复新疆胜利的原因:
1、阿古柏残酷地压迫和剥削新疆各族人民,激起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仇恨;收复新疆,是反抗外敌入侵、维护通过统一的正义战争。
2、清军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
3、左宗棠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4、左宗棠反侵略的态度坚决,清朝爱国官兵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路线图:
 

左宗棠的评价:
左宗棠是晚晴政治舞台上的汉族封建地主官僚,面对国内人民的反抗的外国资本的侵略与扩张,他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挽救民族存亡,表现了那时代地主阶级的政治家的复杂多面性。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他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充当了清政府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在洋务运动中,他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积极创办福州船政局,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新疆危机是,更是表现出了他政治上远见卓识,不顾年事已高,率兵远征,成功粉碎了列强分割我国领土的企图,表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受到人民的赞扬。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的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1)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我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外交政策。
2、提出:
(1)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17世纪中期,入侵黑龙江流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