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5)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给予惩罚以外,既无意也无权免除任何惩罚。(6)教皇不能赦免任何罪债,而只能宣布并肯定罪债已经得了...” 主要考查您对“九十五条论纲”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2)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主要原因)。
(3)马丁·路德立志改革(主观原因)。
2、开始的标志: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1)原因:
教皇出售赎罪券正当路德热心宣传他的新见解时,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教廷大员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这成了宗教改革导火线。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只有悔罪做善功以赎罪,才能获得“免罪罚”。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无限,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能力有限,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以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之。教皇和主教就以此对教徒施行“大赦”。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当时教皇特使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灵魂即刻应声升入天堂。
(2)内容: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在维登堡教堂门上贴出了《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简称“九十五条论纲”,其内容有:
①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
②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愆的赦免;
③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3)影响:
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始。
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1、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2、政治因素:德国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现实因素:德国每年要向罗马教廷交纳大量苛捐杂税,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
4、思想因素:人文主义的熏陶。
5、导火线:“赎罪券”的兜售
“九十五条论纲”(节录):
28.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
36.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45.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如果他们看见一个贫苦困难的人置之不顾,而使用自己的钱去购买赎罪券,那末他所得到不是教皇所应许的赦罪,而是上帝的忿怒。
50.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假使教皇自己知道推销赦罪符者搜括的情形,他宁肯将圣彼德教堂焚为灰烬,也不愿意用尽信徒们的皮、肉、骨来建筑他。
81.这种对赎罪券的荒谬宣传,使得那些纵有学问的人,对于保持大家对教皇的尊敬,也确实感到困难。对于俗人的怀疑和非难更其难以解答。
82.例如:既然教皇为了募款修筑教堂这样一件极不重要的事情而解救了无数的灵魂。那么,他何以不为神圣的慈悲以及解救灵魂的最高需要,而索性将一切灵魂解脱,使炼狱中不留一人呢?
86.又如: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甚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依据:
1520年马丁·路德连续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一系列文章,系统的阐发了自己的宗教改革主张。
2、内容及影响:
1)“因信称义”: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2)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否定天主教会神学说教的垄断地位;
3)信徒皆为祭司: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
4)建立廉俭教会,否定了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5)建立民族教会,否定了教权高于王权,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追求国家统一、强化王权的政治要求。
新教与天主教(旧教)的差异:
宗教改革运动后,从天主教中产生出新教,它在诸多方面与天主教(旧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唯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不承认没有《圣经》根据的天主教传统教义——玛利亚、炼狱说,而天主教则主张玛利亚为天主教之母和炼狱之说;新教主张“因信称义”,信徒靠信仰与上帝直接交通,无须神父作中介;新教主张要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永无谬误,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保持原有的旧东西。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
①举行仪式时,新教教士在衣着装扮上不强调一律,比较自由,有的教派教士穿圣袍、戴圣带,有的教派教士只穿普通服装(西服、中山服和其他服装)就可以了;而天主教主教则要戴神帽,身穿神袍,胸挂十字架,手戴权戒;
②祈祷时,新教使用地方语言,而天主教则在长期内只能使用拉丁语言,现在偶尔也使用地方语言;
③新教主张简化繁缛的宗教礼仪——7件圣事。洗礼时,新教采用点水式或浸水式;而天主教则采用注水式;
④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
(5)在节日方面,新教只过圣诞节和复活节;而天主教则要过4大瞻礼——耶稣圣诞瞻礼、耶稣复活瞻礼、圣神降临瞻礼、圣母升天瞻礼。
(6)在教阶制方面,新教一般无教阶制,但少数派别如圣公会等保留有某些简化的教阶制;而天主教则有教阶,主要分三个等级:教皇、主教和神父。
(7)在组织方面,新教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教会中心,教会组织是分散的,各自为教;而天主教则有统一的教会中心和统一的领导。
(8)在教堂式样方面,新教的教堂外部式样很一般化,内部装饰极为简单,台上只挂一个十字架;而天主教的教堂外部呈古典式(罗马式或哥特式),内部布置得格外华丽和庄严,台上悬挂有圣母像,墙的两侧挂有耶稣受难像。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如闵采尔起义。
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一系列举动,固然得到广泛拥护,但是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却是根据其不同的利益来支持宗教改革的。除了皇帝、高级教士、部分诸侯和掌权的城市贵族反对改革以外,在要求改革的势力当中很快就分裂为两个集团。以路德为代表的温和派倡议建立新的教会,主张教会脱离罗马控制,取消复杂、森严的教阶制,取消繁缛的礼拜仪式,把教会土地收归国有。但路德反对暴力,主张和平发展,消极抵抗。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不包含社会改革的要求,它代表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工场主、小贵族和部分诸侯的利益。马丁·路德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的要求。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闵采尔领导农民和平民掀起了新一轮宗教改革。闵采尔也主张信仰得救,但他认为信仰就是人的理性,号召用暴力手段实现社会变革,建立人人平等的“千年天国”。1524~1526年,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战争遍及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全国大约有2/3的农民参加了斗争。在农民战争中,教会的寺院、教堂被捣毁,教会财产流失,教士的威信扫地,农民战争动摇了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的统治地位。马丁·路德明确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诸侯是唯一从农民战争失败中得到好处的集团,他们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并夺取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的权势都大大加强,德国的分裂割据状态更加加剧了。
2、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宗教改革后,德意志东北部的萨克森、普鲁士等地的诸侯国成为路德派新教国家,并乘机夺取天主教会的财产,同天主教诸侯抗衡。信奉新教、旧教的各诸侯国发生了多次战争。1555年,经过长期战争,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各诸侯国有权决定自己臣民的信仰。从此,路德创立的新教派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且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
3、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首先确立了与罗马教廷说教不完全相同的基督教派,严重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基督教世界出现了分裂,出现了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新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还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发生在德国的这场改革很快波及了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先后创立,形成了基督教三大新教教派。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5)教皇除凭自己的权柄或凭教条给予惩...”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