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共有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加强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北约成立时只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个成员国。
    ——摘自《历史学习》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北约组织建立是美国当时推行“冷战”政策表现之一,请问还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提到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极格局的形成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素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河南省期中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魏铭洁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 主要考查您对

杜鲁门主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欧洲共同体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东方巨龙的腾飞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苏美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杜鲁门主义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欧洲共同体
  •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东方巨龙的腾飞
  •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 苏美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杜鲁门主义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杜鲁门主义的直接起因是1947年2月英国驻美大使馆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两份照会,希望从4月1日起由美国接手原由英国承担的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在接到这两份照会后,立即意识到这是英国拱手向美国交出“世界领导权”,美国应该当仁不让地接过来。
希腊和土耳其这两个地处黑海海峡两侧的国家在当时的东西方关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希腊,德军退出后存在着两支力量:
一是由希腊共产党和左派抵抗运动组成的“民族解放阵线”,它拥有武装力量,占有相当大的地区;
一是由英国扶植的主要由右翼分子组成的政府。英国在希腊还驻有军队。
在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实际上已把希腊划在它必争的势力范围之外。
战后,希腊政府在英国的支持下,拒绝通过选举吸收“民族解放阵线”的成员参加政府,并企图把左翼力量镇压下去。1946年内战重新爆发,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越战越强。如果没有外援,希腊右翼政府的垮台和希共的执政,是迟早会发生的。在土耳其,并没有出现内战形势。但是苏联一直在向土耳其施加压力,要求缔结条约,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沙皇俄国所占的土耳其领土,并控制黑海海峡。土耳其在美英的支持下拒绝了苏联的要求,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由于土耳其的海陆空军全靠英国的支持,英国担心一旦它无力继续援助,土耳其政府就可能向苏联屈服。同时,在英美看来,希腊与土耳其也有连带关系,希腊如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土耳其也会岌岌可危。 美国当然不能坐视这两个国家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同东欧连成一片。于是,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发表了一份重要演说,其主导思想以“杜鲁门主义”而著称,形成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长期遵循的总构想。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北约:

成立:1949年3月18日,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
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北约东扩原因: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国家成立的一个军事政治组织。冷战时期,他的对立面是苏联与东欧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20世纪90年代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存在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北约应该立即解体,向东扩张的原因有:

1、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要继续控制欧洲。北约创建的目的之一就是控制欧洲。欧洲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野心勃勃妄想充当领导世界的角色。因此,美国军队绝对不能撤离欧洲,没有北约,美国靠什么左右欧洲?左右不了欧洲,又怎能领导世界?   
2、第二个原因就是西欧国家不得不依靠北约,也就是依靠美国,来保证自己的利益。西欧国家早已意识到,欧洲的安全问题虽然不像过去那么严峻,但即使像波黑地区冲突,没有美国参与,欧洲自己也解决不了。俄罗斯虽然眼前没有大的威胁,但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东山再起,欧洲将再度笼罩在俄罗斯的阴影之下。因此,现实的道路只能是承认美国的主导地位,维持并扩大北约。   
3、第三个原因,就是德国力图巩固和扩大他在欧洲的影响。如果东欧参加北约,无疑为德国防范俄罗斯筑起一道屏障,德国也从北约前沿变为北约中心,这当然是德国求之不得的。如果东欧加入北约,将为德国的经济提供广大的市场,德国今天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法的总和,如果东欧加入北约,必将大大巩固和扩大德国在欧洲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使德国最终主导欧洲事务成为可能。


欧共体:

是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欧洲一体化特点:

1、成员国不断增加;
2、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3、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欧洲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征:

1、循序渐进。共同体从共同开发煤钢资源,发展到实行关税同盟和实行统一的货币,进而到采取相同的外交政策和建立欧洲联盟。这一过程,步步深入,逐渐提高。
2、法国和西德两国发挥重要作用。如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明确提出了西欧国家在一些具体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西德总理阿登纳发出建立“欧洲政治联盟”的倡议等。
3、经济推动欧共体的形成,欧共体的形成又促进经济发展。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启动;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欧洲各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经济的推动与被推动的机制,贯穿于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4、开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现代社会中,首先开启这一先河并不断深入发展的当属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
注意:欧共体成立后,其发展沿着两条途径展开:“一是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二是一体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两条线索是相辅相成,交织着向前发展的。”


欧洲共同体成立的背景:

(1)历史渊源:谋求欧洲统一是欧洲政治家们长期的愿望。
(2)现实因素:
A.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使欧洲处于美苏两强的控制之下,成为美苏争夺的主要目标。西欧国家既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又受到美国不断加强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的压力。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摆脱美国,独立自主以及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的要求日益强烈,法国总统戴高乐首先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
B.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与欧洲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美国与欧洲争夺欧洲市场和海外市场,西欧各国都缺乏单独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要保住欧洲市场和海外市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有力的影响,联合是唯一的出路。
(3)联合的可能性:
A.战后西欧各国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高度发展,为实现欧洲经济的联合提供了经济基础。
B.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趋势加强,使这些面积狭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同要求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超越国界,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通,为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保证。
C.法德两国出于恢复大国地位,摆脱美国控制的共同利益,逐渐排出宿怨,实现和解,为欧洲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D.西欧各国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没有太大差异,且有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尽快恢复和发展方经济。

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实质及其影响:

1、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集团。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和国家政权协调建立的国家间经济联盟。
2、影响:
(1)欧共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它发展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政局日趋稳定。
(2)促进了欧共体内部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到1986年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区域贸易实体。
(3)欧共体奉行在维护欧洲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独立自主的原则,加上日本的崛起,动摇了美国霸主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欧共体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给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以有力的支持。
(5)欧共体的形成和发展动摇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

早在60年代,日本政府就提出了“过渡到政治大国”的口号。进入80年代后,日本便着手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创造条件。在经济上,日本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经济大国、贸易大国、金融大国,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提出进行“第三次远航”,要成为政治大国。1982年日本首相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提高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份量,而且是作为政治大国的份量”。这是日本政府首次明确提出了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1987年日本政府又宣称“我们必须发挥与其国际地位相称的作用,日本不要辜负世界的期望”。
日本政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政治大国以保护和巩固经济大国的地位。在80年代出现的多元化世界格局中,不失时机地跻身于几个政治大国之列,以提高其自身的国际地位,使之从经济大国发展为“得到国际公认的能起领导作用的国家”,开创“以日本为中心的太平洋时代”,使日本成为支配世界的强者之一。为此,日本政府积极调整内政外交,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从各个方面不断努力:
1、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推行全方位的国际化。
日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了“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改变过去只与美国发展经济贸易伙伴关系的做法,转而立足亚太,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经济圈。它包括日本、亚洲四小龙和10个东盟国家和地区。日本首先把升级换代下来的产品大量地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又向东盟地区输出资本,促使东亚地区经济圈内产业结构实现连锁调整,形成了日本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四小龙”生产一般技术产品和耐用品,东盟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分工格局,加强了该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对日本的依赖关系,使日本与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成为它对外经济合作的主要部分。1991年,日本开发援助总额达110亿美元,超过美国(94亿美元),跃居世界首位。其中60%用于亚洲。
2、转变防务思想,增强军事力量。
从7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积极扩充军事力量。1987年1月24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废除1976年三木内阁制定的军费开支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额,使日本军费开支急剧上升,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日本遵循“质量建军”的原则,发展高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海陆空威慑性的防卫力量,成为世界性的军事强国。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突破宪法规定不能向国外派兵的限制,向波斯湾派出3艘扫雷艇,后来又派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在防务上,日本正由“专守防卫”向“海外防卫”转变,武器装备质量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日本的常规军事实力有可能超过英国和法国。日本已成功发射多种火箭,拥有制造核武器的钚和技术,这些都是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实力基础。
3、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与联系。
首先,日本十分重视加强美日欧三边关系。日本领导层认为,美日欧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2/3,建立以美日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就能保障世界未来的和平和繁荣。
其次,加强与中国的关系,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与东亚和中东的关系。同时,日本以金钱为外交手段,以取得政治效应。
①1985年,日本政府表示要以联合国为中心,维护世界和平。日本一直为联合国维和部队负担10%的费用,支付联合国会费在全部成员国中居第2位。
②为解决第三世界债务危机,日本制定了300亿美元“黑字还流计划”,并为解决中东、朝鲜、柬埔寨、波黑等问题提供资助,从1994年起,日本就公开表示,争取使自己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实质,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权益的重新划分,这必然会触动有关方面的既得利益,进而导致严重的斗争。如何正视过去的历史,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如何使美国和亚洲国家相信日本壮大不是养虎遗患。这些比较敏感的重大问题,其中任何一个得不到恰当处理,就会使日本丧失谋求“政治大国”的基本条件。因此,日本要成为真正的“政治大国”,还要走较长的路。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原因:

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①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以铲除军国主义的社会经济基础,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这就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首先是一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井将已拆迁的工业设备全部发还日本。同时,美国还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
④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⑤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⑥日奉还提出“贸易立国一出口第一”的口号
2、结果: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史实: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对国际局势影响:

1、不再受制于美国,在国际中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西欧三足鼎立,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发展;
2、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再次泛起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  

日本经济崛起的启示: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截至2012年5月)拥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的松散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


不结盟运动的特点:

从1961年形成的不结盟运动,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具有以下3个特点。
1、政治上从和平中立到反帝、反殖,进而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2、愈益重视和强调经济领域的斗争。
3、不结盟运动队伍不断扩大,并在组织上走向制度化。


不结盟运动成立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2、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
3、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不结盟运动概况:

1、创始人: 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2、成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3、原则: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4、任务: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影响:
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③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以国家名义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

1、一切参加国的政策应当是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基础上的独立政策;
2、它应该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3、它不应当使本国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集团并成为它们的成员国;
4、它不应当同任何一个大国签订双边协定,建立带有军事性质的联盟;
5、它不允许大国在其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中国经济振兴过程:

(1)1949年,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 
(3)1957——1966年,遇到挫折,但也有发展 
(4)文革十年,社会主义遭受极大损失 
(5)1978年以后,实现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振兴表现:

 (1)综合国力增强 
(2)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工业发展,进出口、科教文卫发展 
(3)2007年,成为仅次于美日的第三经济体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1)在世界政治舞台起着重要作用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


新中国的崛起:


走出低谷的俄罗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面临着重重困难,1993年,叶利钦开始调整对外政策,推行全方面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2000年,普晶在大选中获胜,出任俄罗斯总统。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令大幅度改组政府,强化中央权力,过段应对车臣问题,稳定了政治局面。普京的务实政策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作为一个军事和文化大国,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教育与科技基础雄厚,人口素质较高,在国际事务中,他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的挑战国家。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

1、背景: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经济潜力,继承了原苏联70%以上的军事力量。加上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因此俄罗斯仍是当代世界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有着独特的影响和作用。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但由于国内舆论的压力及倒向西方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1993年夏,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实施“以西为主,东西兼顾”的全方位外交政策。1993年7月14日,叶利钦表示,俄罗斯“将逐步向东方前进”,强调国家利益和安全必须成为外交工作的基础,从而确保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普京也明确表示推行全方位外交,争取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坚决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多极世界,务实处理与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关系。

2、因素:
其一是从俄罗斯长远利益考虑;
其二是从稳定国内政局出发;
其三是尽快提高国际地位,在国际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
因此,调整对外政策后的俄罗斯,对国际事务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特别是积极参与地区冲突,以显示俄罗斯军事大国的存在和作用,强调俄罗斯“将在世界政治生活中重新取得领导地位”。俄罗斯政府加强了对亚太地区国家的交往,积极参加经济合作,增加国家领导人的访问,以巩固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同时对美国采取了较为独立的政策。

3、具体表现:
(1)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俄罗斯政府把建立同西方国家稳定的关系以及“进入北半球文明大家庭”视为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和外交目标。在俄罗斯与欧盟、美国的关系上,俄罗斯同法国、德国等国家出于牵制美国的共同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俄罗斯而言,只有与西欧国家进行广泛的合作,才能有效遏制美国的一极世界的战略构想和主宰欧洲事务的战略意图,才能使俄罗斯在欧洲事务中发挥大国的作用。俄罗斯在扩大同西方联系的同时,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也采取了一些抵制措施,甚至进行某种形式的斗争,如:
处于俄罗斯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反对美国领导的北约东扩;
在车臣问题上,不顾西方国家的指责,采取强硬措施;
在同中国、东南亚和中东的关系上自主行事。
(2)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各国的关系,保持在独联体中的地位和影响。
俄罗斯声称原苏联地区是它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对独立出去的这些地区仍然“负有特殊的责任”,因为这些地区对俄罗斯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俄罗斯一方面对独联体各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另一方面利用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推进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
军事上俄罗斯同一些独联体国家签订军事协定,建立军事基地,加强该地区的军事力量。1995年,俄罗斯等独联体7国决定共同保卫外部边界;
1996年4月,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签署了建立国家共同体条约;
1997年4月,俄和白俄又签定了联盟条约。这样,俄罗斯就加强了对独联体各国的合作与控制,遏制了西方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和扩展。但是,一些独联体国家的独立自主倾向,以及外国势力对这一地区的渗透,则向俄罗斯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挑战。
(3)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这样做政治上有利于平衡俄罗斯同欧、美的关系;
经济上将使亚太国家成为俄罗斯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在亚太地区,俄罗斯把外交重点放在同中国、日本、韩国发展双边关系上。同时加强同东盟各国的友好关系,同印度越南重修旧好。但是,俄罗斯发展同亚太国家的关系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其一是俄罗斯外交重心仍在欧洲,对东部缺乏统筹安排,影响了对亚太外交的力度;
其二是俄罗斯与一些亚太国家在领土、债务归还等问题上存在纠纷;
其三是美国不愿看到俄在亚太地区地位上升,竭力对俄罗斯奉行“挤压”政策。这些都影响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关系的发展进程。
俄罗斯经过几年的政策调整,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大国地位有所恢复,它仍将是构筑未来多极化世界的主要力量之一。



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争霸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2、争霸加剧了地区的动荡紧张和局势的复杂;
3、军备竞赛导致资源、环境的破坏;
4、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5、冷战思维对国际关系的恶劣影响;
6、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的激化;
7、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