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苏联力量也逐渐强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些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力量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西方国家提出了用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行动来遏制共产主义,一场没有硝烟的冷战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材料二:柏林墙的修建与拆除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美苏冷战兴起的主观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柏林墙的修建到拆除,试析其历史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3年同步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吴彤(高中历史)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与此同时,苏联力量也逐渐强大,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东欧一...” 主要考查您对

美苏冷战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

冷战之门的开启

第一次柏林危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美苏冷战
  •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美苏盟友关系的破裂
  • 冷战之门的开启
  • 第一次柏林危机

冷战:

冷战(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


冷战形成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冷战过程:
 
(4)“冷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在欧洲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引发了美苏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核竞争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在竞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学习,吸取教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④造成了一些国家长期分裂,国家得不到统一。


美国的冷战政策: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德国分裂:

1、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2、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分裂:

1、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2、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侵越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2、时间、结果: 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古巴导弹危机: 

1、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对德国和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的认识:

1、德国的分裂:这里要明确,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柏林墙的修筑和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2、朝鲜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投降后,苏、美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形成的,“冷战”进一步加剧朝鲜的分裂。
3、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概况:

1、原因:
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根本原因: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
东欧各国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典型事例:
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概况:

1、原因:
内部: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1)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苏联成为松散的邦联。
(2)“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3、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盟友关系的破裂: 

1、原因: 
①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  
②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表现:  
①美国制定“遏制战略”; 
②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冷战的序幕(宣言书)1946年3月;


冷战概述:

1、含义: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2、原因: 
①意识形态的差异。 
②国家利益和世界战略的对立。 
③美苏军事实力的均衡。 
3、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组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3、冷战局面的评价 :
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 
②核均势使得双方不敢直接轻言战事,没有世界大战爆发。 
③局部战争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 

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 

1、背景: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2、内容:他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在1948年6月30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监督美援使用情况,训练希腊、土耳其两国的有关人员。并指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他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 
3、影响:宣告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 

1、原因: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一些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权力及声望的增长。 
2、目的:复兴欧洲经济,稳住资本主义阵脚。 
3、实质: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4、影响:
①马歇尔计划解救了西欧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②对美国来说,此计划是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激发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可谓一箭三雕。 
③对于西欧而言,虽然各国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



第一次柏林危机: 

1、四大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分区占领。 
2、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6月 
(1)起因:西占区与苏占区分别实行币制改革; 
(2)影响:引发了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加快了德国的分裂进程。 
3、德国的分裂: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简称“联邦德国”);
10月,德意志民主共  4 / 6   和国成立(简称“民主德国”),德国正式分裂。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