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我的爷爷出生于1925年,l5岁参加工农红军闹革命(①),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等战役(②),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大生产运动(③),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④)……”这段文字的四部分中,语境与历史史实明显不符的有
    [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本题信息:2012年陕西省模拟题历史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李晶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我的爷爷出生于1925年,l5岁参加工农红军闹革命(①),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等战役(②),解放...” 主要考查您对

土地革命

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挺进大别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土地革命
  • 百团大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 挺进大别山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

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中共领导下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至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抗日民族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形成为其结束的标志。


土地革命路线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革命路线意义:

这条路线,使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

1、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2、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3、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至12月15日,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以破坏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破袭作战(又称晋南游击战)。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平型关战役:

或称平型关战斗,是对日抗战期间太原会战中的一段小插曲。1937年9月中旬,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在平型关伏击日本第5师团21旅团辎重队,歼其1000余人的战斗。此次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台儿庄战役:

又称台儿庄会战、血战台儿庄,是1938年3月至4月中旬中国军队在山东省台儿庄与意图由山东分两路进攻徐州的日军师团精锐进行的战役,日军第5师团板垣征四郎主攻临沂,第10师团矶谷廉介主攻滕县、临城、台儿庄。这场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徐州会战的一部分,因为是对日抗战爆发后国军首次取得的胜利,又称为台儿庄大捷。台儿庄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

1、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1939、1940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2、战战役过程:
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①第一阶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军在正太、同蒲、平汉、津浦等主要交通线发动总攻击,重点破坏了正太铁路。经过20天的战斗,预定计划全部完成。正太铁路线的路轨、桥梁、隧道、水塔、车站等均被破坏;平汉、同蒲(北段)、石德、北宁铁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断;华北各交通线陷于瘫痪。  
②第二阶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务是继续扩大战果,摧毁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敌伪据点。在这段时间里,我晋察冀军区主要进行了涞灵战役,第129师主要进行了榆辽战役,第120师主要破袭了同蒲路。在这些战斗中,八路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但是,我军计划要拔除的敌据点未能全部拔除。
③第三阶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务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在这段时间里,八路军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太行、太岳、平西、北岳、晋西北等抗日根据地的大规模扫荡。

3、历史意义:
①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
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③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部分地区,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给了侵华日军以强有力的打击,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
④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百团大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平型关大捷

1、背景:
①“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集中大量兵力,企图在三个月内歼灭中国。到1937年9月底,日军进攻矛头直指太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②平型关是山西东北的一个著名要塞,地势十分险要,是太原的门户。日军企图攻取平型关,打开夺取太原的通路。担任向平型关进攻任务的是日本著名的坂塬集团。中国军队决定誓死保卫平型关。
③担任截击任务的是八路军第115师。根据平型关的地形特点,115师决定以隐蔽伏击手段,歼灭来犯的日军。

2、意义: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英勇奋战,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战绩。其时,南线的淞沪会战一直处在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保定、石家庄等大城市和平汉、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沦陷,阎锡山的晋军也是连续丧师失地。
①平型关战斗干净利索地消灭千馀日军,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国民党政府称:“此为华军在平绥线之空前胜利。”它给予在侵华以来横冲直闯的日军沉重的打击,尤其因为打击的是日军的王牌师团,因此这个打击就对日军特别沉重,也就特别有意义。而它更重大的意义,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正如时任国民党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续范亭所指出的:平型关战役的特别意义,“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
②平型关战斗对日军的痛击,既打破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从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
③八路军以远远不如国民党军队的简陋装备,用甚至当时民间武装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并且首战大捷,突出地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④平型关战斗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根据平型关战斗的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我党对领导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

台儿庄大捷历史意义:

1、台儿庄战役的结局,这是日军一次战役进攻中的败退。这在日军侵华战争以来尚属首次。在日军来说,这不仅是在兵力数量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挫折。“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日军《步兵第10联队战斗详报》载“不识他人,徒自安于自我陶醉,为国军计,更应以此为慎戒”。  
2、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而李宗仁更是以偏师弱旅战胜骄狂不可一世之强敌,更说明了只要众志成城,精诚团结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前途的看法。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出,有的国家甚至不敢相信。1938年4月9日路透社电讯说;“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队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所以,英赞扬此战胜利的评论。显然,这次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为争取外援增强了有利条件。


内线作战:

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的作战;

外线作战:

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统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


战略反攻首选中原的原因:

1、该地国民党兵力空虚。因为当时国民党正在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其兵力深陷陕北、山东两战场,中原地区兵力空虚。
2、大别山是一个革命老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易于立足。
3、中原地区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地处江河淮汉之间。挺进中原,就可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迫使其山东,陕北部队回援。这个计划一旦实现,就可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达到将战争从解放区引向国统区的战略目的。
4、便于战略进攻的展开。三路大军突进中原后,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全部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对战局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有利于其他解放区转人战略反攻,呈现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趋势。


战略反攻: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阳约一百五十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刘邓大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五万六千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四十五公里,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指挥,终于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三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三军配合是指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为左后一军,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两翼牵制是以西北解放军在陕北出击榆林,调动胡宗南军北上;以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继续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引向海边。两翼牵制配合三军在中原的战略展开。1947年12月底,“三军”在豫南的遂平、西平地区胜利会师,它们的三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大跃进运动:

1958-1960年全国范围里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展开。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达到高潮、“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从195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运动逐渐停止。

人民公社制度:

“大跃进”期间创造出的一套政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形式。1958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将高级社合并为大社,受到毛泽东肯定,后来被统一称为人民公社。其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人民公社制度没有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大跃进运动的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修改指标。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扩大与翻版的,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这是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
但是由于严重脱离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不但没有达到它预期的目标,反而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1、一“大”二“公”规模大,在全国农村盛行,把农民的一切全部收归公社所有。
2、把农、工、商、学、兵结合在一起,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3、强化自给型经济。


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区别:

农业合作社是把农民土地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农村建立的标志;
人民公社的特点为“一大二公”,实际上是追求平均主义,它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失误,其实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来后,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势认识错误,片面强调“快”,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左”倾错误的泛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经济建设中发动了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
在政治领域则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2、大跃进运动是八大二次会议后开始的,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在农业领域表现为“以粮为纲”,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以钢为纲”,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这次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决议,由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可以说是大跃进的产物。是农村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属于政治范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表现为大刮共产风、“一大二公”。此次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群众觉悟的思想水平,不切合实际,搞平均主义,实际了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水平下降,破坏了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它实际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都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二者是独立的两个历史事件,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探索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失误。二者共同的表象是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实质是一个体现在经济领域,一个体现在政治领域。 


左倾错误:

1、表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2、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1)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2)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大跃进运动:

1、形成原因:
(1)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2)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
(3)党的领导人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
(4)国内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后,开明人士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2、表现:
(1)农业方面,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计划指标,并开始大办人民公社,有的虚报水稻亩产65127公斤。
(2)工业方面,工业方面的大跃进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为中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破坏了环境,国家财政出现了赤字。
3、影响:
“大跃进”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前进中遭遇的重大挫折。“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使人民生活遭到了极大的影响。

人民公社化的影响:

人民公社造成的严重后果大办人民公社超出当时的生产力和群众觉悟的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了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必须注意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二者共同说明: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生产力的变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发现相似题
与“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我的爷爷出生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