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会上中国提出的废除“二十一条”,取消外国在华势力范围和一切特权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公约明确提出“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
    材料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涉及的《九国公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条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九国公约》的内容和实质?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此片段应是节选自历史上哪一重要文献?这一文献的签订在历史上留下了
    什么恶劣影响?
                                                                                                                                                          
                                                                                                                                                              
                                                                                                                                                              
    (4)反思上述材料中,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在国际舞台上的类似遭遇,你有何感想?
                                                                                                                                                        
                                                                                                                                                             
                                                                                                                                                             
    本题信息:2010年0122期末题历史材料题难度极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虽然《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会上中国提出的废除“二十一条”,取消外...” 主要考查您对

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慕尼黑会议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
  • 慕尼黑会议
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亦称太平洋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巴黎和会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华盛顿会议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

《五国海军条约》:

《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6日签字。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签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通常称为5:5:3:1.75:1.75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华盛顿会议的实质:
巴黎和会的继续,帝国主义之间分赃不均的调整,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华盛顿会议只是帝国主义利益的局部调整,不能消除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九国公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建立了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2.美国是此次会议的最大胜利者:取得了和英国同样的海军力量,又抑制了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的势力;
3.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并没有解决矛盾的实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结构图:

慕尼黑会议:
1938年9月29~30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德国觊觎捷克很久,1938年,德国武装入侵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为达此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与希特勒会谈后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法国总理达拉第则与英国保持一致,慕尼黑会议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

祸水东引:

二战之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希望将希特勒的战争危害引向东部,使其首先攻打苏联,同时维护英法的即得利益。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之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利益,故此放弃与英法共同抗德,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德国在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达成闪电战军事效果,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故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
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美国表示无疑干涉日本在在“满洲”的行动。
2.1934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表示不干涉,并没有封锁苏伊士运河。
3.1933年,德国退出国联,1935年英德签订《英德海军协定》破坏凡尔赛合约。
4.1936年,希特勒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
5.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派兵支持,英法表示不干涉。
6.1938年,德国强行兼并奥地利。
6.1938年,慕尼黑会议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绥靖政策发展到顶风。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原因:
1.害怕战火蔓延本国,;
2.祸水东引,企图以此打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经济危机之后,英法等势力受到明显影响,无力遏制德国;
4.国际的反战情绪较大,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思想促使。

绥靖政策带来的危害:

1.法西斯势力膨胀,军事工业迅速发展;
2.许多国家成为绥靖政策的牺牲品,被法西斯国家侵略或兼并;
3.绥靖政策同时使英法放松了警惕,导致二战开始后准备不足。


慕尼黑会议被德国强占的苏台德区:

慕尼黑会议―“害人终害己”:
说到慕尼黑这个地方,足球迷们一定会想到拜仁慕尼黑这支著名的球队,它也因在二战爆发前上演了一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故事而出名。
慕尼黑会议这个故事要从捷克斯洛伐克说起,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日耳曼人多居住在苏台德地区,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后以后,扶植苏台德区的日耳曼人党制造民族纠纷,企图将它从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出来,进而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苏台德日耳曼人发动暴乱,德捷边境环境趋于紧张。此时,英法不愿再次被拖到战争的混水中,为了求得一时的和平,他们威逼捷克斯洛伐克向法西斯德国屈服。因此张伯伦从1938年9月15日到22日,仅一星期内,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企图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礼物送给德国,并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祸水东引。9月30日,经过幕后策划,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德国总理希特勒在慕尼黑签订了《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1938年10月10日前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移交给德国;英法对新国界提供保证。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虽被带到了会议大楼,但只能呆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后的判决。第二天凌晨1时,4国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移交德国的协定上签了字之后,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几小时后,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英、法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来了有希特勒共同签字的四国所谓“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宣言书。
在张伯伦和达拉第看来,让德国进捷克斯洛伐克,就为德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把祸水泼向苏联的勾当告成了。所以,当9月30日张伯伦回到伦敦时,竟得意忘形地挥舞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纸片,对那些欢迎他的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们说道:“我的好朋友,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
慕尼黑阴谋使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于1939年3月向布拉格长驱直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侵略野心更为狂妄,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波兰,9月1日,德国就以突袭波兰掀起了对英、法的全面帝国主义战争。随后不久,相继入侵法国、英国。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种为了一时和平而牺牲他国利益的“绥靖政策”臭名远扬。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虽然《九国公...”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