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问答题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每当这优美的旋律响起时,我们总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请放松紧张的心情,运用所学知识,轻松作答:
    (1)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人文初祖”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亲是古代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形式。唐朝曾与哪个少数民族和亲?请举出两个典型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什么?在这个王朝的统治下,我国的民族关系有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1年湖南省中考真题历史问答题难度极难 来源:刘晓珊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每当这优美的旋律响起时,我们总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 主要考查您对

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唐与吐蕃的关系

民族融合的发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华夏之祖(炎帝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
  • 唐与吐蕃的关系
  • 民族融合的发展

黄帝:
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生于有熊(今河南郑州市)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

禅让制:

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这里特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氏族公社的特点:
1、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2、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3、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4、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远古传说和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远古传说不等于史实。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是经过人们整理、加工而成的,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
史实是真实可靠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远古传说中在某些方面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氏族公社晚期社会状况:
氏族社会晚期时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以氏族为单位,而是以一夫一妻的家庭为单位,氏族的作用日益削弱。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于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由于人们占有的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不平等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 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以后又发展成部落联盟。父系家族有族长,氏族有氏族酋长,部落有部落首领,部落联盟也有共同的首领,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一般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选举贤能有德者担任。这种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到阶级社会产生前夕,这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首领的继位方法实际上是在激烈的争夺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瓦解的步骤:

唐蕃会盟碑:
又称“长庆会盟碑”,于长庆三年(823年)在拉萨建立。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势力,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因此,吐蕃的赞普不断到唐朝请求会盟,结缔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先后在唐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举行。盟文强调双方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永远友好相处。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门前,这是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的官制度,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
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9世纪,吐蕃与唐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唐时期吐蕃全图:
 


松赞干布和唐蕃关系:
大量史料说明,松赞干布的雄才大略及远见卓识,主要表现在他看到了吐蕃的东、西、南、北四邻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东方唐朝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迄今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所刻藏文中,在叙述了吐蕃王朝开拓疆土、征服邻地之后说:“南方门隅天竺(印度),西方大食,北方突厥、涅麦,均畏服(吐蕃),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汉国,地极大海,日出之处,其国君与南面泥婆罗(尼泊尔)等国不同,教善德深。”这些碑文清楚地表明,吐蕃王朝视唐朝与被其畏服的南、西、北方邻国不同,对唐朝特别钦佩重视。正因为如此,从松赞干布开始的几代藏王均采取了主要与唐朝建立亲密关系的行动。
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首建奴隶制的吐蕃王国时,正值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唐朝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整个东方世界以至欧洲都有巨大影响,引起了松赞干布的很大兴趣。松赞干布主动增进与唐朝的往来,大力吸取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他几次派遣大臣向唐皇请婚后,于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时,唐皇以释迦牟尼佛像、珍宝、金玉书橱、经书、经典360卷作为嫁妆,传说还赠给各种宝器、食物以及卜筮典籍300种,识别善恶之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书60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100种,医疗器具6种,医学论著4种,还赠送了大批绸帛、衣物。文成公主以车载释迦牟尼像,以大队骡马驮运唐皇的上述赠品,还带了大批工匠,携带多种谷物种子、牲畜入蕃。松赞干布亲自远道前往黄河源附近迎接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沿途藏族地区曾经教过当地藏胞垦田种植、安设水磨、以草制绳索、制作甜食等等。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在拉萨大兴土木,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深受藏民敬爱。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又从汉族地区引进了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中原的农具制造、纺织、制陶、冶金、建筑等生产技术也陆续传到吐蕃。至今,广大藏族人民还能根据先辈的传述,说文成公主曾经在何地教过吐蕃妇女纺织、刺绣等动人的故事。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这一切,自然大大提高了吐蕃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元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唐朝派使入蕃告哀,松赞干布特派专使吊祭,献金银珠宝15种置于太宗灵前,并致书唐朝司徒长孙无忌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公元704年,藏王尺带珠丹即位,又多次派遣官员到长安向唐朝为藏王请婚。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中宗允以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金城公主入蕃,又带去了大量绣花锦缎、多种工技书籍和使用器物、龟兹音乐,还随带了工匠杂技等人员。金城公主入藏不久,唐玄宗即于公元712年登基,开始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之治,唐朝再次出现太平盛世,对吐蕃又有了新的巨大影响。金城公主才华出众,曾经资助南疆于阗等地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汉文典籍。此后,遂有《礼记》、《战国策》等古藏文译本传世。这一切,对于吐蕃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又起了重要作用。
唐蕃之间确实也有过一些战事。但战争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中并非罕事。要完全消除战争,只有人类将来进入大同世界才能实现。然而,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却是历史的主线和基本内容,这是很清楚的。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元朝实现统一后,虽然实行了等级政策,但是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通婚。民族差异逐渐缩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元朝民族融合的特点: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这种融合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的表现:
1.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境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通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2.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在元朝时已被视为“汉人”。
3.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对边疆的管辖进一步发展,元朝时设置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和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元朝出现民族融合发展的原因:
1.元朝实现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联系,促使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 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各族人民长期杂居。相互通婚。民族差异逐渐缩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元朝 统治者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时,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元朝呈现出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所以 虽然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但在大一统的国家里仍呈现出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发现相似题
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