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在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史中,权与法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晚年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写道:“我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但是我...” 主要考查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伐战争
内战的爆发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理念论和理想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含义:
又名《民元约法》,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与革命党人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在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一)背景:
1、理论来源:法国的启蒙思想;
2、现实依据:美国1787年宪法;
3、时代背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颁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革命性、民主性的体现:
《临时约法》否定了封建专制,是为了约束袁世凯,保障民主共和制度,具有现实针对性;约法明确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促使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三)进步意义: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四)局限性:
《临时约法》具有中华民国临时宪法的性质,在宪法实施以前,它具有与宪法相等的效力。《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的文献,主流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革命性和民主性。但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孙中山先生旧三民主义的倒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共七章五十六条。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以国会成立之日解散,其职权由国会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临时大总统应免其职,但得交参议院复议一次”。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七章“附则”,规定:“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分析及相关具体问题: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法律文化的角度重新反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命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并且对于《临时约法》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陈晓枫在《的文化透视》(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因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倍受推崇,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然而《临时约法》的制定者并未充分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实际,使之成为一纸空文,但从宪法文化上看,《临时约法》的命运反映的是更广阔的文化传统对于“大典”和“朝纲”的处理法则。作者分析了宪法文化的“突变”与继承问题以及法律工具主义与大典为置律的文化传统之后,进一步分析了《临时约法》的宪法文化,指出:
(1)《临时约法》是根据当时条件下交出政权的急迫需要,违反关于政体设计的理性分析,将政治制度设计为责任内阁制,在法律价值的追求上,表现出工具主义的趋向,使宪法成为从事某种政权追求的工具。这就违反了人民主权、代议民主的宪法本意,表现了中国法律文化中将法作为某种制胜利器的传统特征。而且《临时约法》表现出在争取权力焦点问题上的过分关注,而将其余做轻率处理的态度,对北洋政府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不良先例作用;
(2)《临时约法》反映了较为浓重的人治色彩。因人立法,法随人变,虽然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共和政权建立之初首开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之风,深刻显现了在近代宪政的词语下,向法文化传统认同的倾向;
(3)《临时约法》也同样具有传统政治文化中权力归诸一元的价值追求。作者认为孙中山先生本人在权力结构问题上是始终如一的一元权力追求者。
(4)法律工具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当它一旦于执法者不相切合时,容易被搁置,成为具文。《临时约法》的制定者对于《临时约法》的工具主义的利用,最终使其作为工具,终成空文。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军北伐,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因其战争过程由南向北进行,故又常简称为“北伐”,或称“北伐战争”。为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直接打击的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北伐过程:
1、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迅速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吴佩孚的主力被消灭。
2、北伐军在湖北激战的时候,孙传芳到江西,企图攻击北伐军的侧后。北伐军转攻江西,南北合击,歼灭了他的主力,占领南昌。
3、福建敌军起义,北伐军进占福建、浙江。
4、第二年春,北伐军占领南京,进驻上海,威震全国。
5、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吴佩孚、孙传芳汉败时,张作霖进军河南,企图阻挡134民革命军北伐。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北伐,从武汉北上的北伐军连战连捷,与冯玉样的部队会师郑州。奉军被迫撤退。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也占领了徐州。
北伐的胜利进军:
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①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②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
国民政府迁到武汉:1927年1月
国民革命的失败: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汪精卫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
北伐能胜利进军原因:
1、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北伐战争的条件和原因:
1、条件:
①1925年,在帝国主义的握合下,直奉两系在共同“反赤”的口号下,结成反革命联合阵线并开始向革命势力发动进攻,歼灭封建军阀迫在眉睫。
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东国民政府日臻完善,广东革命根据地空前巩固和团结,使北伐政治组织条件成熟了;八国民革命军政治制度的建立、军事训练的加强和苏联的帮助,使北伐的军事条件成熟;工农运动的发展,冯玉祥的国民军遥相呼应,使北伐的群众条件成熟。
2、原因:
国共两党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运动的有力支援;
国民革命军中的政治工作到位;
在北伐战争中,广大爱国将士英勇作战,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北伐方针正确;
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和分化。
内战的爆发: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国共之间矛盾升温,国民党政府一边假意和谈一边积极抢占地盘,准备再次发动战争。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军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毛泽东同月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并10月10日,国共签订《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同意避免内战,但未能就共产党政权及军队的合法性达成共识,不久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二战后的国际大气候。 美国奉行冷战政策,支持反共。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
全面内战爆发:
时间:1946年6月
标志:向中原解放区进攻
战略:战略上藐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术:战术上重视
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作战方法:运动战为主
结果: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时间 | 地区 | 我军战术 | 重点战役 | 结果 | |
敌人全面进攻 | 1946.夏 | 中原华东等解放区 | 主要目标:有生力量;主要战术: 运动战 | 被粉碎 | |
敌人重点进攻 | 1947.春 | 陕北山东解放区 | 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 | 被粉碎 |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刘峙、程潜部以二十多万兵力自信阳、罗山、光山、商城、黄安等地分四路进攻中原解放区之中心地区宣化店,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中原部队分路突围:李先念、郑位三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第二纵队十三旅、十五旅四十五团,为北路的一支;王震率三五九旅和干部旅为北路另一支;王树声率第一纵队二、三两旅以及第二纵队十五旅为南路。至7月底,中原部队主力分别到达豫西、陕南、鄂西、淮南等预定地区。从7月到9月,国民党又以重兵大举进攻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东北以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国民党用于进攻各解放区的兵力总计为193个旅(师)、160万人,占国民党全部正规军的80%。在7月至10月的头4个月内,国民党军队接连侵占解放区的153座城镇。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人民解放军在防御作战阶段中,执行了毛泽东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及地方为主要目标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依靠上述作战方针,逐步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而争取了力量对比和战略形势的根本改变。战争第一年内,解放军作战的简况:
中原人民解放军于1946年7月初突围,主力由豫入陕,在豫西陕南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主力一部经数月鏖战回到陕甘宁解放区;突围的另一部则由东向西到达大别山等地开展游击战争。
苏皖解放军,自1946年7月13日到8月27日,一连打了七个歼灭战,歼敌六个旅又五个交通警察大队,共五万多人,同时我军渐次向北转移。12月中旬,又在苏北宿迁以北地区,一举歼敌三个旅,击毙敌整编六十九师师长戴之奇。到年底止,除一部兵力在当地打游击外,苏皖解放军主力撤入山东解放区。
晋冀鲁豫解放军,为配合中原、华东解放军的作战,于1946年8月中旬举行了对陇海路徐州至开封段的破袭战,歼敌一万六千多人。接着又将敌人吸引到鲁西南的定陶地区,于9月初一举歼敌两个旅,俘敌整编第三师师长赵锡田。10月底,复奔袭鄄城附近之敌一个半旅,将其全歼。接着转战豫北,于11月中旬在滑县地区歼敌一万余人。12月,回师鲁西南,在巨野、金乡等地歼敌二万六千余人。1947年1月,配合在鲁西南作战的山东解放军,向豫东及皖西出击,歼敌九千人,并破袭陇海路、阻敌东调。
晋冀鲁豫解放军另一部,即太岳区部队,于1946年7月初开始进行运动防御,在七、八、九月三次作战中,歼敌一万八千人,打破了敌人打通同蒲路使胡宗南和阎锡山两部取得联系的计划。晋绥解放军于同期举行出击,攻占朔、崞两县城,控制同蒲路忻州以北到大同以南的一段。太岳和晋绥两部解放军,于11月27日到1947年1月28日,联合进行晋西南作战,攻克中阳、隰县等城,歼敌二万二千余人,使晋西北和吕梁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
山东解放军于1946年8月到10月在胶济路周村以西反击敌人,歼敌七千余人。1947年1月开始,和苏皖解放军会合以后,即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防御作战。1月上旬至中旬,在枣庄、峄县地区歼敌四个旅、一个快速纵队及其他部队约五万三千余人,生俘敌整编师师长马励武、周毓英等国民党将领多人。在敌人发动第二次鲁南作战,陈诚亲到徐州督战时,我军于2月上半月在临沂以南进行阻击战,生俘郝鹏举,并歼其所部两个师。接着,在敌军以南北两路(主力在南)向临沂合击时,我军即决然放弃临沂,挥戈北指,于2月20日到23日,以优势兵力将由济南南下进至莱芜地区之敌七个师(旅)共五万六千余人一举包围全歼,生俘敌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
晋察冀解放军于1946年9月29日至10月11日抗击进犯张家口之敌,并在平汉铁路北段出击,总共歼敌二万二千余人。
东北解放军于1946年10月31日到11月2日,在辽南宽甸地区歼敌一个师(旅)八千九百余人。并于12月至1947年4月间,在北部三次出击松花江以南,在临江、通化地区四次击退犯敌,歼敌35万人,迫使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停止进攻,扭转了东北的战局。
从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前后经过8个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敌71万人。平均每月歼敌9万人,约八个旅(师)。而敌人在这期间占领了105座城市,以后骤然减少,并完全陷于被动局面。这时敌人在第一线攻击的兵力便从1946年的117个旅的最高点,下降到85个旅。蒋介石全面进攻的计划被粉碎了。
渡江战役:
又称京沪杭战役,是1949年4月21日至6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占领当时中华民国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政治、经济中心,强渡长江并向中华民国国军发起大规模战略进攻之战役。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最终中国共产党占领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以及经济中心、当时世界四大都市之一上海。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解放南京: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①从形式上看,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其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地位。但重庆谈判是在国民党军事力量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为其军事部署准备时间,另外给中国人民造成和平民主的假象,将战争的罪责嫁祸于共产党;北平谈判是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国民党主动求和的,目的是为了延缓时间,通过缓兵之计达到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②从结果来看,中共都通过和谈挫败了国民党的阴谋。重庆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北平谈判使国民党的缓兵之计破产,人民解放军迅速发起了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权。两次和谈都存在结束内战、实现民主政治的可能性,但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而致使这种希望完全破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彻底翻了身: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2、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3、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下进军令后,等候在长江北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下,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500千米战线上,奋勇渡江作战。
渡江作战是分东、中、西三个集团军进军。20日晚,中集团军在巢湖、无为一带的姚王庙、大套沟地段,利用敌二十军与八十八军换防这个弱点发起登渡,给敌人一个致命的打击。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解放军只用了30分钟就给撕开了一个长达10千米宽的口子,先头部队向敌纵深勇猛地插进去。21日拂晓,七个主力团渡过了长江,占领铜陵、繁昌地区,并向纵深发展。中集团军登渡首战告捷。西集团军在贵池、湖口间突破敌人的防线,占领东流、彭泽、至德、殷家汇、贵池等南岸阵地。东集团军也在镇江、江阴间向敌的防线猛攻,在打退了英帝国主义兵舰紫石英号的挑衅后,争取了江阴守敌7000人起义,控制了江阴要塞,封锁了长江。解放军连克扬中、江阴、镇江等地。三路大军胜利渡江,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25艘舰艇在南京以东江面起义,另一部23艘舰艇在镇江江面向解放军投降。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一侦察队划一只小船偷渡过江,得知敌人防守南京的卫戍部队──暂编第四师已弃城逃跑。在南京地下党的帮助下,侦察队便从下关码头搞回一只渡轮。原包围两浦的解放军,于23日傍晚,分批从浦口渡江,南岸许多民船也划过来接应解放军渡江。当晚,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红旗插上了伪总统府。
5月14日,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在九江至武汉地段,也进行了胜利的渡江作战。16、17日解放武汉三镇。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
(1)柏拉图:
①主要思想:关注人类社会划分人的等级,各司其职,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发张奠定基础。
②代表著作:《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
①主要思想:认为真理高于一切,提出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言;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②历史影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创立了逻辑学
三权分立:
亦称三权分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到做法上,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
天赋人权:
自然权利源于拉丁文jusnafural,中文习惯译为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自然权利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文艺复兴以来,成为西方法律与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
伏尔泰: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①代表作:
《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②思想主张:
A.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C.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①代表作:
《论法的精神》
②思想主张: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③影响:
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卢梭:
①代表作:
《社会契约论》
③思想主张:
A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B.社会契约;
C.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伏尔泰:
法国启蒙思想家中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写出大量的著作,通过科学论文、艺术作品及小册子无情地揭露法国社会的黑暗面。他对天主教会作了大胆的攻击。在他看来天主教是“迷信的恶魔和狂狺的九头蛇”,罗马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把天主教专横的教士称为“恶棍”。他认为教会造成了社会的无知和黑暗,号召为科学和进步而奋斗。伏尔泰虽以反对天主教为己任,但他又没有完全摆脱神权思想的影响,仍主张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他有一句名言,即“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个来”。因为他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有助于巩固社会秩序。为了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伏尔泰提倡自然权利学说。在他看来,自然赋予人类以自由平等的权利,他所强调的平等是人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而不是社会生活上的平等。伏尔泰也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专制”,认为“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但又希望通过“开明”的君主实行改革。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受到了伏尔泰的影响,自称是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伏尔泰在他的早期成功剧作《布鲁杜尔》《采儿》中,讽刺了封建专制,颂扬了民主制度。1734年他写了惊世之作《哲学通讯》(或称《英国通讯》),其中斥责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颂扬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本书很快被列为禁书。1764年编辑了文章汇集《哲学辞典》一书,书中涉及的领域不仅有哲学,还有自然科学、历史等,显示了他是一个多才的思想家。他以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语言,大胆揭露法国社会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这在当时的确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孟德斯鸠:
出身于贵族家庭,曾任波尔多法院院长。在对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了洛克学说的基础上,他得出了结论:法国应走英国的道路。1748年他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经过长达27年的辛勤劳动终于问世了。这部书中表达了批判法国旧政权的立场,又充实和发展了洛克分权的思想。他主张实行三权分立,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分开,使其分属三个不同的机构;并强调三个权力互相制约的重要性。分权学说的目的,是使国家机器内部权力均衡,互相制约。它既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又为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证,为资产阶级以法制对抗封建专制指出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他的三权分立原则锋芒直指君主专制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进步意义。
卢梭:
祖籍法国,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工人家庭。幼年的不幸生活遭遇及同下层人民的不断接触,使他成为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1762年卢梭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社会存在着人们共同利益的“公益”,为了维护这种利益,人们都要遵守契约。他主张在社会契约面前,人们遵守同样的制约,享受同样的权利,以此反对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他提倡当统治者撕毁社会契约时,人民有权用暴力推翻暴君。这一主张不仅反对君主专制,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他认为立法权应属于人民,人民有能力建立起体现公共利益的法律。他明确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反对君权神授论。卢梭提出人人享有主权——社会中的最高权力,因而将人权学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认为在人民主权之上,决不允许再设一个指挥者,官吏、政府、政体都要根据人民的意愿决定,从而名正言顺地阐明了革命权利说,说明了推翻法国封建专制政府、反抗压迫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在法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进行了思想动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致奠定了他的政治学说的观点,直接论述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是出自财产的私有制,但他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这表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观点。《社会契约论》是他的学说的核心。
君权神圣与君权神授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神化封建王权,从神学角度为王权辩护。
2、不同点:
背景 | 目的 | 作用 | |
君权神圣 | 资本主义尚未萌芽 | 调和封建内部教权与王权的矛盾 | 确立世俗政治的一定地位 |
君权神授 | 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 | 发展 神化君主专制统治 | 成为封建统治镇压人民的武器 |
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
1、产生的背景:
(1)都铎王朝至斯图亚特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王权已经合并教权)
措施:建立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 进行宗教改革、实行重商主义 鼓励对外扩张、进行海上争霸
(2)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3)专制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矛盾日益加深
2、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
(1)“君权神授”理论的核心:鼓吹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专制主义
(2)思想主张:
①“君权神授”: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最高权威;除上帝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
②王权至上:国王可以任意行使权力,人民必须绝对服从国王;国王如果滥用权力,人民只能祈求上帝来引导。
3、专制措施:
①压制议会
②对人民横征暴敛
③对清教徒的宗教迫害
4、结果:
把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经济、政治、宗教等),导致王权和议会矛盾尖锐,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都铎王朝(TudorDynasty):
都铎王朝(1485~1603)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王朝,前后共有五位君主执掌王权,依次是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血腥者)和伊丽莎白一世。
百年战争(1337~1453)结束后,英国陷入了一场内战。爱德华三世的后代在“玫瑰战争”(1455~1485)中相互厮杀,结果,以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代表的旧贵族势力被消灭殆尽,最后由兰开斯特家族旁支里奇蒙伯爵都铎·亨利(HenryTudor)夺取了王冠,由此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都铎王朝。这样,英国的地方性封建割据被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取而代之,实现了从封建等级君主制向封建君主专制的过渡。在“大一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铎王朝不仅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而且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推动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活动,使英国逐渐朝着海洋帝国的方向发展。
评价专制主义:
⑴积极作用:
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符合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的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形成民族国家的形成,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
⑵消极作用:
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最终加剧了君主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即世界由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构成。理性世界真实,感性世界虚幻。他认为理念先于物质存在,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学习过程就是回忆过程。
他认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
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即理念论(可见世界是人们感官可以看见的世界,由实在物与它们的影子组成,可知世界是人们通过理智、理性可以认知的抽象世界,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理智对可见世界实在物的抽象而认知的理念,第二部分是从前一部分得到的理念出发);
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即:知识就是知觉;人是万物的尺度。
理想国及其实践:
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三个阶级。护国者是少部分管理国家的精英。他们可以被继承,但是其他阶级的优秀儿童也可以被培养成护国者,而护国者中的后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阶级。护国者的任务是监督法典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为达到该目的,柏拉图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两性平等。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每一个人应该去做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别人。在今天看来,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一个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但是“理想国其实是用正确的方式管理国家的科学家的观点”。柏拉图在叙拉古与阿启泰及僭主(僭主是指不通过选举而取得政权的独裁者)姻弟的理想国实践,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理念论与理想国:
柏拉图理念论的正确方面及其现实意义:
不容否认,柏拉图理念论触及到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矛盾,以及人类认识中的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理性认识(概念)在把握事物本质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在人类认识史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积极能动的主观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能动性能够极大地促进事物的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成为相对决定性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理论来创新,从理论创新到各种各样的创新中,具有其相对的正确性和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并将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柏拉图的认识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今天,无疑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在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史中,权与法的问题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