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故今更废藩为县,务...” 主要考查您对富国强兵的秦国
日本发展新经济
1889年日本宪法
日本明治维新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富国强兵的秦国——变法的进步意义: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2、特点:
①改革最彻底;
②改革较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习俗等各个方面;
③持续时间最久:18年,两次颁布变法令;
④作用最显著: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实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意义: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开始
商鞅变法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2)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强了国力
秦处西戎,地旷人稀。开垦荒地是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特点,商鞅采取措施奖励垦荒;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接着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下了基础。教学时,注意给学生讲清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变化的作用。
(3)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针对当时兼并战争频繁的特点,颁布了奖励农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官爵晋升与斩敌首级,军功大小成正比。此法的实行,大长秦国杀敌立功之风。并严禁私斗,凡私斗者,按其情节轻重予以严厉的处罚,从而使“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达到强兵目的,极大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4)司法: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了守旧势力。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不同:
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而且,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具体表现为:
①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
②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1873年):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
(1)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
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②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措施:
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作用:
a.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b.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c.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1889年日本宪法:
1、背景: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1)农民:负担沉重,发动暴动;
(2)中小地主和中小资产阶级:发动“自由民权运动”
时间:19世纪七八十年代
内容: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
影响:运动范围遍及全国,推动明治领导人进行政治改革。
2、制定:1882伊藤博文等人遍访欧美各国考察欧美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最终选中了普鲁士宪法作为范本,认为普鲁士宪法最合日本国情,并吸取了俾斯麦关于把宪法变成专制统治外衣的经验,1889年2月日本政府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了“御赐”的《日本帝国宪法》。
3、内容:
对象 | 职权 | 特点 |
天皇 | 拥有批准法律、任免大臣、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及统帅军队等权力;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赦令” | 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绝对的权力; |
国民 | 即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 权力受限,但使人民获得一些基本权利 |
议会 | 分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众议院由纳税人选举产生,有权批准财政预算。议会权力有限,但可参与制定法律。 | 贵族院是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而众议院无独立的立法权。 |
内阁 | 内阁大臣辅佐天皇行使权力,只对天皇负责;(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需由现役大将或中将担任,他们有权直接上奏天皇,这使军部可以独霸这一职,也可采取必要手段来搞垮它不满意的内阁,这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 行政机关 |
枢密院 | 是国家的元老重臣,对国家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 | 天皇的最高顾问,也是国家最高决策机关 |
自由民权运动:
明治政府的藩阀专制及其政策,引起中下资产阶级和地主、没落士族阶层的不满。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这些阶层为基础,掀起了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运动,史称“自由民权运动”。
运动可分两个阶段:
1874~1881年是第一阶段,内容为召开国会,制定宪法。运动的领导人是些在中央受排斥的官员。
1874年1月在明治政府任过参议的板垣退助和几个人一起,提出设立民选院的建议书,标志着运动的开始。
1881年颁布天皇诏书,允诺十年后召开国会,制定宪法。
1881~1889年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为准备参加未来的国会,成立了一些政党。
1889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自由民权运动的结束。
自由民权运动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从钦定宪法的内容看,自由民权运动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果,终究立宪政治已开始。
明治维新运动的性质和明治政权的性质:
1.运动的性质
①“革命”说:传统上,我国学术界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或者说是一场不彻底的、未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改革”说:郭宣霖在《日本明治维新性质问题的商榷》一文中提出了明治维新是一场变革的观点。樊元等人则明确提出:明治维新是与封建阶级妥协的资产阶级改革。万峰认为,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王晶认为,明治维新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明治维新过程中没有出现要求给予广大人民参政权利的运动。(王晶:《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载《日本研究》,1994年第1期)
③“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说:蒋立峰认为,说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改革”都不合适,前者只能包括1868年前后的短暂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时期,后者只能概括明治政府前20余年的主要活动,两者都没有把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完整地包括进去。他认为,“明治维新是具有日本特色的进一步、退两步的近代民族主义运动,或称为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2.政权的性质
①“联合专政”说:这是一种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又分两种。一种认为明治政权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另一种认为是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专政,可以附在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一类之中,即基本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吕万和认为,把明治政权说成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或是资产阶级地主专政的提法含混不清,不能表达明治政权的本质,他认为明治政权是带封建性的特权大资产阶级专政。(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③蒋立峰认为,“明治政府通过各项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到1890年前后已使以近代天皇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政权转变为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政权,或称半封建的资产阶级政权、封建资产阶级政权。(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之处:
(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2、不同之处:
(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
一、历史背景:
1、倒幕运动的成功为维新提供了政治保障。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维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3、幕府统治下,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
4、幕府推行锁国政策,日本落后于世界
5、西方列强侵入,日本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加深。
二、基本内容:
1、“废藩置县”,府县由中央派官员进行管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3、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4、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5、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6、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生活习俗西化。
7、仿照欧美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8、仿照欧美,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9、1889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但保留浓厚封建主义残余。
三、影响:
1、积极:
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并在此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2、消极: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国家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断限和分期:
1、明治维新的断限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明治维新的断限存在1853~1877年说、1867~1868年说和1868~1873年说等不同说法。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学界在明治维新的上限问题上基本取得一致,即1853年佩里叩关,而对于明治维新的下限却存在分歧。
①“1911年说”:万峰认为,大体上自1869~1911年,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最终完成,这也是明治维新的下限。(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1894年说”:吕万和在《日英新约的签定和甲午战争的爆发》一文中提出这一观点,后来他又在《简论明治维新》一文中阐述了理由。(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③“1889年说”:汪森认为,到了1889年日本颁布宪法,已经完成了把日本改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任务;武安隆等人认为,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日本近代国家体制的确立和明治维新运动的基本结束;王继麟也认为,从民主性和民族性角度考虑,明治维新只能划到1890年前后,因为此时日本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专政已经确立,国内基本矛盾和对外基本矛盾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2、明治维新的分期
①“两阶段”说:万峰认为,从佩里叩关到1868年为第一阶段,1869~1911年是明治维新的第二阶段,即资产阶级改革阶段。(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王晶认为,从佩里来日到废藩置县为第一阶段,从1875年至1890年宪法颁布为第二阶段,即自由民主运动阶段,“资产阶级革命”的课题是在第二阶段提出来的。(王晶:《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载《日本研究》,1994年第1期)
②“三阶段”说:蒋立峰认为,明治维新可以分为准备阶段、革命阶段和改革阶段等三阶段。(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倒幕运动成功的原因:
万峰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了倒幕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国内方面,倒幕派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倒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国际方面,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使列强无力顾及日本,客观了支持了日本的倒幕运动,同时,西方列强也力图使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前哨”,从而使日本倒幕运动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国际环境。
李家桂、许永璋著文分析了倒幕运动成功的五个原因:
1.幕府的垮台在19世纪中期是大势所趋。因为当时广大人民同幕府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扫除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摆脱封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改变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维护民族独立等等,都要求推翻幕府的统治,实行变革。
2.人民群众的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3.资产阶级化的武士起了领导作用。
4.斗争手段和斗争策略的得当。倒幕派打出“尊王”的旗帜,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5.国际环境有利。伊文成著文认为,明治维新前的革命形势,既表现在倒幕派势力的日益壮大,又表现在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日趋高涨,而且后者一直是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动力。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