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基石),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活力源泉)。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根本出发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地位:兴国之要
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30年来的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重要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地位:立国之本
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①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不可能实现的;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意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
①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②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证;
④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地位和作用: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的内容: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改革的历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全面推进。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各方面都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为了更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怎样理解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七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1921年党诞生时(一大):马列主义;
1945年党的七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002年党的十六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7年党的十七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对待改革开放:
①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②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就要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重要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它,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它。
一,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际就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就从根本上坚持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坚持改革开放,是为了建立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政治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则是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基本路线三位一体的主要内容,都正确地反映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新世纪我国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①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以人为本,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使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①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和谐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以人为本;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③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从整体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③要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发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竞争。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着基础和动力。科学技术竞争已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它,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技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人的素质提高要靠教育。要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就要走科教兴国之路。
了解我国在科技和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①成就: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农业技术领域,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航天事业成就辉煌;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等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远程教育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初具规模;民办教育迅速发展。
②差距: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也还有很大的差距。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科教兴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抉择。我国科教和教育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现代化建设还有一定距离。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优先发展科教和教育,以此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育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须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发展教育途径:
实施科教兴国重大战略决策。
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③发展科技、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但最终还是要靠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推进教育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科教兴国就是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国家。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特点、内容、作用: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用: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而且愈益勃发的力量源泉。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团结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纽带。
地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贡献:①中华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等,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②众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闪烁着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构成) :
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⑤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
⑥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
认识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①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③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特点;
④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化认同就是对本民族生活习惯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延续,是对本民族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本民族未来所持有的坚定信念。
要增强文化认同感:
①认识一个民族,需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②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情感都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③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
①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勇敢地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要情为祖国动,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③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苏州园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目,京剧,戏曲,秧歌,剪纸,刺绣,杂技,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华武术
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泰山庙,陆公祠,便仓枯枝牡丹园,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大丰白驹镇《水浒》作者施耐庵故里,东台的北宋丞相范仲淹“读书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义丰的龙舞,建湖的杂技,淮剧
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的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的成分。
②同时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青少年如何传承(如何对待)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作为中华儿女,祖国命运是我们的情之所系,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精神。国运兴衰,牵动着中华儿女的情感,我们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中华文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着我们的民族灵魂。民族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把我们造就成浸染着华夏气质的中国青年。
珍惜民族文化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回到过去。当代中华儿女需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断吐故纳新,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众长,才能建设起中华民族活力喷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
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的方式:
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艺术欣赏、社会调查、参观古迹、访问民俗等多种多样的。
增强民族文化素养要主动学习和自觉汲取。
明确自己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国家角度:
①国家立法部门应完善立法,建立健全保护文化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②国家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破坏遗产的违法行为;
③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保护能力;
④进一步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保护经验。
社会角度:
①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②鼓励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民俗。
个人角度:
①认真学习、自觉遵守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树立保护文化产的责任意识;
②向他人、向社会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③运用法律武器同破坏产的行为作斗争;
④为保护文化遗产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⑤从自身做起,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如:游览名胜古迹时不乱刻乱画……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丰富自己。(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①对待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外来文化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③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我们的文化之基。
面对外来文化入侵,我们应该: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认同民族文化,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作用。
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比较突出的有:第一:尊老爱幼的传统;第二,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传统;第三,诚实守信的传统等。
②重义、诚信、勤俭、慎独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传统美德,激励着中国几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资源,在今天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必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起源: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请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就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
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
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艰苦奋斗: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艰苦奋斗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我们今天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主张要走艰苦创业之路。
现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①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
②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人类社会一切文化成果的基础和源泉,艰苦奋斗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和保证,我们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也要艰苦奋斗;
③现阶段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很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农村,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和边远地区,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文教卫生事业,都还相当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逐步加以解决。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才能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和力量,鼓舞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艰苦奋斗在新时期的特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背景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有关内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色。
其一,尊重国情
强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一样,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过程,是贯穿于这一漫长历史阶段始终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
其二,强调模仿作用
针对一些党员群众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了党员领导干部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建立起了领导带头,党员动手,全社会共同行动的有效实施机制,更好地推动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三,强调反腐倡廉
根据新时期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复杂原因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与新形势下的反腐败工作紧密联系,坚持节俭与治理相结合,大力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使广大党员自觉树立起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的牢固堤防。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大局,正确分析新时期、新环境和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在全面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内容,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对于在新时期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论认识,做出了一系列科学判断和重要论述。
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
①艰苦奋斗精神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精神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
②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③无论什么时代,艰苦奋斗精神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
④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青少年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①它是成就任何事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②它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③它是由激烈的国际竞争决定的。
④它是由实现共同理想的目标长期性、艰巨性决定的。
中学生如何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从日常生活做起。
①要努力学习,积极完成自己的学业;
②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不浪费,不贪图安逸;
③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要遇事迎难而上,不要畏难而退;
④工作上要不畏艰难,勤勤恳恳,意志坚强。
勤俭节约: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品质和修养的体现。在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节俭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提倡的美德。勤俭节约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仍需大力提倡。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是治国安邦之道;
③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法宝;
④是做人的美德;
⑤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富裕年代,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
⑥作为中学生,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勤俭节约有益于个人成长,追求奢华不利于个人成长。
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要真正做到爱岗就业,首先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其次要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奉献社会,献社会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作贡献。
艰苦奋斗的名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