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一年级历史

首页
  • 单选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市场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B、亚非拉各国政治经济落后,被迫接受奴役
    C、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建立起对全球控制
    D、闭关锁国在工业国面前不堪一击
    本题信息:2010年0125期末题历史单选题难度较难 来源:马春荣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市场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B、亚非拉各国政治经济落后,被...” 主要考查您对

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

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埃及的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尔比亚抗意战争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
  • 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 埃及的抗英斗争
  • 苏丹马赫迪起义
  • 埃塞尔比亚抗意战争
  •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

朝鲜义兵运动的高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义兵运动,是朝鲜人民的反日爱国武装斗争。凡不经朝廷征发而奋起御敌抗暴的民军,皆被称作义兵。义兵最早起源于1895年冬。1905年《日韩保护协约》签订后,大批士兵、农民、城市贫民加入义兵队伍。
1906年义兵人数达到一万人,遍及全国四十多个郡。
1907年7月,日本迫使朝鲜签订了《日韩新条约》,这个条约规定由日本统监掌管朝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朝鲜政府的各部任用日本人为次官。8月,日本进而强行解散了朝鲜军队,这促使义兵运动进入高潮。驻扎在汉城的军人首先暴动,随即在各地产生反响。起义军人直接组织或参加义兵队伍,极大地提高了义兵的战斗力。
1908年义兵运动扩大到全国240个郡,人数有十多万人。各地义兵袭击日本守备队、宪兵队,处死卖国官吏和亲日分子。在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镇压下,轰轰烈烈的义兵运动在1911年以失败结束。但它显示了朝鲜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①20世纪初伊朗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开明士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上层僧侣发动的君主立宪活动加强。在俄国1905年革命影响下,同年12月德黑兰、大不里士、设拉子等城市爆发了由僧侣领导的大规模示威游行和罢工。群众要求召开议会,制定宪法,斗争持续8个月。
②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在凯末尔领导下进行的。1920年,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当选主席。1923年,签订《洛桑合约》,十月,大民议会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首都安卡拉,凯末尔任主席。凯末尔进行了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凯末尔改革。


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伊朗已沦为帝国主义列强、主要是英俄两国控制的半殖民地。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国又强加给伊朗许多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一系列特权,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命脉,并把伊朗的南部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俄国在夺取各种经济特权的同时,主要通过政治、军事渗透来干预和支配伊朗,并把伊朗北部纳入其势力范围。俄国以帮助伊朗国王建立禁卫军为名,组织一支由俄国军官训练和指挥的哥萨克骑兵部队。俄国驻伊朗领事凭借这支军队得以左右伊朗王位的继承,控制中央和北方各省。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卡扎尔王朝的专制,激起伊朗各阶层人民反抗运动的高涨,1890一1891年伊朗人民掀起了反对烟草专卖权的斗争,接着又发生了马尔科姆汗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斗争矛头都直接指向卡扎尔专制王朝,预示了新的大规模革命风暴的来临。卡扎尔王朝既是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在伊朗的走狗和代理人。推翻卡扎尔王朝便成了伊朗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由于国内的连年灾荒和1905年俄国革命的影响,伊朗人民反抗斗争急剧高涨。1905年12月,专制政府在德黑兰等地逮捕和毒打革命群众,成了革命的导火线。此后,各地群众纷纷举行抗集会和游行,要求实行改革,召开议会,实施宪政,罢免反动首相。1906年7月,大不里士群众宣布:限国王两天内实行立宪,否则举行起义。此后,国王被迫作出一系列让步,包括罢免反动首相,任命民族主义者为新首相,宣布实行立宪,颁布选举法,召开第一届议会。1906年12月,《基本法》(宪法)颁布。1907年10月,又颁布了补充条款,这是伊朗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国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并规定了人民群众享有基本民主权利。
宪法颁布后,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高级阿訇和大商人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不愿继续前进了。但封建王权并不甘心失败。1907年12月,新国王穆罕默德·阿里在俄国支持下发动政变,未能得逞。1908年6月,国王再次发动政变。俄国军官李雅霍夫上校指挥王室禁卫军(哥萨克旅),以暴力解散了议会,推翻了立宪政府,并宣布废除宪法,实行军管,同时大批逮捕和屠杀革命者。
广大下层群众坚决要求继续推进革命。第二次反革命政变后,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群众立即掀起了维护宪法、保护革命成果的斗争。他们在革命初期建立的“恩楚明”(民选委员会)、“穆扎希德”(争取正义事业的战士)、“费达伊”(敢死队)等革命组织,在此后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高级阿訇和大商人退出了革命阵营,革命的领导权转入了小资产阶级手中。1909年7月,吉兰省费达伊部队和反对国王的巴赫蒂亚尔部落的队伍同时从南北两路进军首都。在城内群众的支持下,他们攻占了德黑兰,推翻了反革命政权。国王逃入俄国使馆。
革命军攻占德黑兰后,建立了以谢别赫达尔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政权。新政府恢复了宪法,废黜了穆罕默德·阿里,另立其子阿赫默德为新国王,并召开第二届议会。新政府不敢触动英、俄等国的侵略特权,反而取缔恩楚明,解散费达伊,封闭进步报刊,镇压群众运动,把矛头指向革命者。1911年夏,阿里在沙俄支持下,率军3万人,从北部进攻德黑兰,但被爱国军民击退。此后,英、俄两国联合干涉伊朗革命。10月,英、俄军队分别从南北方侵入伊朗。12月,巴赫蒂亚尔汗部队和警察发动政变,解散议会,恢复了卡扎尔王朝的统治。
伊朗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亚洲各国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革命虽然失败,但此后伊朗保留了宪政。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末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面临严重的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错综复杂。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也日益加深。各地总督控制所属领地,违抗苏丹命令,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君主。苏丹实际权力不超出京畿。此外,欧洲列强对土耳其领土的争夺和瓜分,造成了著名的“东方问题”。除强占领土外,列强还加强经济侵略,逐步控制帝国的财政。到19世纪末,土耳其已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与此同时,土耳其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形成了民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随之兴起。1865年,新奥斯曼党(或称新奥斯曼协会)成立。这是一个由爱国知识分子以及部分资产者、开明官吏组成的秘密政治组织。1876年5月,他们利用首都接连发生群众示威的机会发动政变,废黜苏丹阿卜杜尔·阿西兹,改立阿卜杜尔·哈米德二世为新苏丹。同年12月,公布宪法,规定建立两院制国会,保证帝国全体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和宪法上规定的一切自由。但这部宪法并没有实施很久。俄土战争爆发后,哈米德二世逮捕并流放了新奥斯曼党的领导人。1878年初,当土耳其在军事上处于危急之时,苏丹下令解散国会,取消宪法,又恢复了君主专制制度。
哈米德二世扼杀立宪运动后,依靠帝国主义和国际反动势力实行血腥统治,人称“血腥苏丹”。1894年,由青年军官、低级文官、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地主参加的新的秘密政治组织“统一与进步委员会”成立,又称“青年土耳其党”。纲领是保持帝国领土完整、恢复1876年宪法和发展民族经济,在苏丹的残酷镇压下,该党被迫流亡国外。在1905年俄国革命和伊朗革命鼓舞下,土耳其人民革命运动再次高涨。为适应革命形势,青年土耳其党把总部从国外迁到马其顿的萨洛尼卡。1907年,该党和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阿拉伯等民族主义组织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决定联合行动,推翻哈米德二世的统治,建立立宪政体。青年土耳其党还保证革命后实行民族平等和宗教平等政策。
1908年7月初,革命首先在马其顿爆发,其他各地纷纷响应。7月24日,哈米德二世自知大势已去,被迫答应恢复宪法,召开议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青年土耳其党掌握了政权,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他们满足于既得利益,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和各被压迫民族的正当要求,如给人民民主权利,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行民族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他们还竭力维护大土地所有制,限制人民民主权利,镇压工农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09年4月,以哈米德二世为首的反动派发动军事政变,结果被爱国军民粉碎。青年土耳其党废黜哈米德二世,改立年迈的穆罕默德五世为新苏丹,但该党内外政策依然如故。他们不仅不敢取消帝国主义特权,还推行亲德政策,把土耳其绑在德国的战车上,卷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1908一1909年的土耳其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远未完成,土耳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埃及的抗英斗争:

19世纪70年代,埃及仍属于奥斯曼帝国,但享有自治权。由于外国资本的入侵,埃及在政治、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1876年,埃及政府因无力偿还外债,被迫宣布财政破产。英法等债权国乘机对埃及实行财政监督。1878年,英法等国又策划成立了所谓“欧洲人内阁”,由英国人担任埃及的财政部长,法国人出任公共工程部长等职务。“欧洲人内阁”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埃及人民的不断斗争中,成立了以爱国军官和知识分子为骨干的祖国党,它的领导人阿拉比(1839—1911)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祖国党提出的口号是“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主张维护埃及的主权和独立。1882年2月埃及成立了祖国党人政府,阿拉比担任了内阁的陆军部长。新政府废除了外国对埃及的财政监督,解雇了外国人官吏,使英法等势力受到沉重打击。1882年5月,英法借口保护侨民,将军舰开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施加压力。英法还向埃及的封建统治者杜菲克下了最后通牒,要求解散祖国党人内阁,流放阿拉比。杜菲克解散了内阁,但不久又恢复了阿拉比的陆军部长职务。
在阿拉比的领导下,埃及军民积极进行加强防御的工作。7月10日,由于法德矛盾加剧,法国舰队撤离。次日,英国舰队连续炮击亚历山大港,并派大批军队登陆,占领了海港。阿拉比等爱国军官率领埃及士兵和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在开罗保卫战中,阿拉比轻信了苏伊士运河公司“中立”的保证,忽视了开罗东面的防御。结果英军通过运河的中立区,于8月下旬向开罗发起攻击。在英军的进攻面前,埃及的封建主动摇叛变,他们破坏保卫开罗的计划,开门揖盗,引英军入城,致使开罗在9月中失陷。阿拉比被俘,后被流放到锡兰。埃及的抗英斗争终于失败了。从此,埃及事实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苏丹马赫迪起义:

苏丹位于尼罗河的上游,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苏丹名义上也属于奥斯曼帝国版图,但实际上已为埃及所统治(1819~1822年间,埃及总督穆·阿里侵占苏丹)。19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侵入苏丹。英国殖民者和埃及封建主对苏丹实行残暴统治,他们抢占土地,把苏丹农民变成农奴,强征苛捐杂税,进行奴隶贸易等。从那时起,苏丹人民不断举行起义,反抗外来统治。随着苏丹人民与英国殖民统治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导致了马赫迪起义。马赫迪起义可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马赫迪运动的发展和起义的胜利时期(1881~1885年)。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1844—1885)是马赫迪运动的发起人,他曾在伊斯兰学校受过教育,从1871年起开始在阿巴岛等地传教,鼓动拒绝纳税和驱逐外国侵略者。1881年8月,他自称“马赫迪”(意为救世主),声称要在人间建立真正的信仰和正义,号召人民为建立独立国家进行“圣战”,把叛教者(奥斯曼帝国和埃及统治者)和异教徒(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赶出苏丹。在阿巴岛击败政府军后,马赫迪乘胜宣布起义。1883年初,起义军攻克科尔多凡省省会乌拜伊德。这年11月,又在乌拜伊德附近全歼英国远征军一万余人。1885年初,马赫迪又率领4万人攻入英国在苏丹的统治中心喀土穆,打死英国总督戈登。
2、第二个阶段是完成国家统一和起义失败时期(1885~1899年)。
1885年6月,马赫迪病逝。阿卜杜拉(约1846—1899)继位,称哈里发(伊斯兰教国家元首),他建立了统一的伊斯兰封建国家──马赫迪王国,首都恩图曼。然而,马赫迪王国成立后,国内的阶级矛盾、部落矛盾和新的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都尖锐起来,给了英国侵略者以可乘之机。1896年,英国为了实现贯穿非洲南北的殖民计划,再次派重兵从北向南大举入侵苏丹。阿卜杜拉领导苏丹军队抵抗达两年之久,1899年他在战斗中阵亡。其余部坚持战斗到1900年。
根据1899年1月英埃《关于共管苏丹的协定》,苏丹总督由英国人担任,只在名义上由埃及任命;总督拥有颁布和废除法令的权力;未经英国同意,总督不得撤换;埃及法律不得在苏丹执行;其他国家不得在苏丹派驻领事。苏丹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3、影响:马赫迪起义是非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帝民族起义。这次以宗教为旗帜的群众性反帝运动,坚持近二十年之久,并且建立了独立的马赫迪王国,这在反对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斗争中,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19世纪70年代,英、法、意等国争夺北非的斗争更趋激烈。英国多次唆使埃及同埃塞俄比亚(当时称阿比西尼亚)进行战争,以收渔翁之利。80年代,法国建立索马里殖民地后,也向埃塞俄比亚入侵,英法矛盾随之尖锐。英国转而支持意大利,以对抗法国。意大利利用英法矛盾在埃塞俄比亚逐渐占据上风。
1889年,埃塞俄比亚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即位。为了捍卫国家独立,他大力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平息各省封建主的分裂叛乱活动,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于孟尼利克在统一国家时曾得到意大利的支援,1889年5月,两国签订了《乌查利条约》,依约,埃塞俄比亚让出北部一些地区给意大利;意大利以一些枪炮和200万里拉作为补偿。条约的第17条规定,埃塞俄比亚在同其他列强交涉时,“可以”请求意大利政府的帮助。但在条约的意大利文本上,“可以”被改为“同意”,进而被解释为“必须”。根据这个篡改,意大利通知各国,埃塞俄比亚为其“保护国”。孟尼利克政府对此提出抗议,但交涉无效。两国关系破裂。
1894年,意大利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第二年意军占领了埃塞俄比亚一些地区。9月,孟尼利克发表《告全国人民书》,号召人民保家卫国。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很快组织起一支11万人的军队。1896年3月,双方在阿杜瓦决战,埃军以6万人,迎战意军1.7万人。结果,意军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其中包括2名将军和300名军官。10月,意大利被迫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放弃侵占的土地,赔款1000万里拉(约200万美元)。埃塞俄比亚成为帝国主义瓜分非洲时期,惟一取得民族卫国战争胜利的国家。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876年,由美国支持的反动军人迪亚斯(1830—1915)发动政变,攫取了总统职位。1876~1911年,他一直是掌握全权的独裁统治者。他的反动政策引起了墨西哥中下阶层人士的反对。1910年,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马德罗(1873—1913)被推为总统候选人。他提出保护民族工业、反对独裁、建立宪政国家等口号,竟被投入监狱。马德罗越狱后,号召人民起义,推翻迪亚斯政权,把土地分给农民。马德罗的号召得到了南北两支农民武装的支持。在北部,维亚(又译为“微拉”)领导的农民武装击败了政府军,并同马德罗会合。在南部,由萨帕塔(又译为“查巴塔”)领导的农民武装也占领了大片地区,并向首都进军。1911年5月,在南北两支农民军的夹击和首都人民反对浪潮的压力下,迪亚斯被迫下台,逃往欧洲。
马德罗上台后,并未实现他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诺言,还下令解散农民武装。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支持反动军官韦尔塔发动政变,韦尔塔捕杀了马德罗,自任为总统。但这次政变再次激起人民的愤怒,南北两支农民武装又开始同新的反动政权作战。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卡兰沙(1859—1920)也组织了护宪军投入战斗。1913年夏,维亚的农民武装同卡兰沙的军队一起同韦尔塔作战。1914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借口要“教训拉丁美洲人民选举好人”,派军舰侵犯墨西哥湾。墨西哥工人武装、农民武装和护宪军结合起来,于这年7月推翻了韦尔塔的反动统治,卡兰沙夺取了政权。11月,美国干涉军被迫撤走。
为了巩固政权,卡兰沙实行了一些社会改革,于1915年颁布了土地法令,1916年召开了立宪会议,1917年2月完成新宪法的制定。1917年墨西哥宪法第27条规定土地、森林、河流和矿藏归国家所有,国家有权收回外国人攫取的土地和矿场。还规定限制教会权力,废除大地产制,发展小土地所有制。第123条规定工人有结社、罢工权,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每周工作6天,禁止使用童工。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宪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拉丁美洲: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经济上大地产的扩大和加强;一是政治上考迪罗独裁统治的盛行。
早在西班牙、葡萄牙统治时期,封建的大地产和大庄园制就是殖民主义者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基础。独立后,靠独立战争起家的将军和新官僚变成了新的大地主。他们不仅霸占了西葡殖民者原来占有的土地,而且利用特权,巧取豪夺,大肆兼并印第安人的土地。因此,大地产制反而更为加强和扩大了。在20世纪初的墨西哥,一般庄园的土地很少在2500英亩以下。占地2.5万英亩以上的庄园有300个,占地6.25万英亩以上的庄园有160个,7.5万英亩以上的庄园有51个,还有11个庄园各占地25万英亩之多。巴西的大种植园面积更为惊人,2000个大地主拥有的土地超过了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丹麦4国面积之和。19世纪后期,随着土地资源的新开发、铁路的兴建、单一作物制的进一步发展,外国公司也在拉丁美洲大肆掠夺土地,建立大庄园。1899年在中美洲建立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占有了中美洲7国全部耕地面积的约28%。
大地产制是产生考迪罗独裁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考迪罗”是西班牙文Caudillo的音译,意即霸主或军人独裁者。由于大地产制的加强和扩大,严重阻碍了拉美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大地主在政治上一直占有优势。他们同封建教会结成同盟,利用独立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军队作为夺取政权和维护统治的工具。这种军阀独裁统治是拉美各国大地主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独立后的拉美各国,除巴西外,名义上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成立了议会,大多数国家还实行了两党制,但都形同虚设,实际上是考迪罗的军阀独裁统治。考迪罗主要通过武装政变夺取政权,并利用暴力维持统治。他们搜刮民财,残酷压迫人民,严重破坏了拉美各国经济的发展。又由于考迪罗代表了不同大地主集团的利益,相互之间争权夺利,致使政变频仍、内乱不断。墨西哥在1824~1848年间,发生了250次军事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秘鲁在独立后的100年中,更换了五十多个总统。帝国主义入侵后,各国的考迪罗为了维持既得利益,往往勾结和投靠帝国主义,有些国家的考迪罗还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上台的。因此,考迪罗独裁统治又是帝国主义侵略拉丁美洲的政治支柱。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产生的原因:

(1)战时印度社会的变化与英印合作关系
(2)战后民族矛盾的激化孟太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1918.7 罗拉特法1919.3
(3)国大党进入甘地时代

战后国大党政策的转变:

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印度有了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产阶级。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着印度实现工业化,英国资本控制着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黄麻工业、制茶工业和采矿业。印度资本处于依附地位。这促使印度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当时,代表印度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对反英斗争的态度较以前积极起来。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最初是由英国官方授意下,由英国退休军官休谟筹建的。国大党的早期活动家虽然对英国殖民统治造成的经济落后不满,同时又赞许英国人在印度建立起来的“和平与秩序”,他们只要求在英帝国范围内使印度获得有限的自治。他们高高在上,同群众自发的反英斗争缺乏联系,甚至否定群众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国大党中的一些人已不再限于向殖民政府递交抗议书和请愿书,要求在殖民统治下扩大印度人的权利,而是开始采取新的斗争方式。1916年国大党激进派领导人提拉克仿效“爱尔兰自治党”建立了“自治同盟”,要求让印度取得自治。一次大战以后,在工农群众不断掀起反对殖民压迫斗争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大党党员认识到,反对殖民统治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20年代,国大党改变以往同英国合作的立场,主张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实现民族自治目标。同时,国大党改变了脱离群众的状况,广泛吸收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参加,使国大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的群众性政党。

阿姆利则惨案:

1919年4月10日,英国当局在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则城逮捕了两名民族运动活动家,企图把他们驱逐出城。居民随后,约有三万市民在市政府前集会要求释放被捕者,和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起义人民控制了城市,英国将军戴尔率领殖民军进城,实行戒严。4月13日,约有五万名市民在阿姆利则的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上举行集会,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虐措施。当时,集会是和平的,参加集会的不少人带着孩子。下午5点,英国将军戴尔带领军队来到广场,用装甲车堵住广场的入口处,然后,未作任何警告就向赤手空拳的群众开枪射击。据后来英国官方公布,当场死亡379人,伤1200人,实际死伤人数远远不止此数。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阿姆利则惨案。英国殖民者本来企图借阿姆利则大屠杀吓倒印度人民,结果却激起旁遮普全省的反英怒潮,城乡人民纷纷起义。在某些地方,起义者破坏了铁路,颠覆了军用列车,炸毁了桥梁,捣毁了警察所、监狱和官署。全国也以大规模的罢工和起义回答英国人在旁遮普的暴行。在纺织中心阿默达巴德,罢工工人不顾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的号召,展开了英勇的革命斗争,占领城市两天,号召赶走英国统治者。1920年上半年,工人罢工达二百次,参加人数达一百五十万。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发现相似题
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