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初中三年级语文

首页
  • 单选题
    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逐渐壮大的中国海军一定能够捍卫祖国辽阔的海疆。”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捍卫”。B.“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妒忌别人。”这是一个转折复句。
    C.“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这是一个复句。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本题信息:2012年贵州省中考真题语文单选题难度一般 来源:傅迪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本试题 “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逐渐壮大的中国海军一定能够捍卫祖国辽阔的海疆。”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捍卫”。B.“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妒忌...” 主要考查您对

    划分句子成分

    修辞方法

    复句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划分句子成分
    • 修辞方法
    • 复句
    句子:
    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划分句子成分:
    根据词或词组在句子中的结构关系,句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就是句子成分。
    符号: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  状语 [   ]   补语 <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句子成分:
    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叫句子成分分析法,即用各种方法标出基本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和次要成分(状语、补语)。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一、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和主语从句等来承担。例如:
    (1)主语(偏正短语)+谓语结构:今 天 晚 上 ‖ 特别冷。    
    (2) 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结构: [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的主语句。例如:
    (1)主语(动词)+谓语结构:笑  ‖  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   
    (2)主语(形容词联合短语)+谓语结构:公正廉洁   ‖   是公职人员行为的准则。

    二、谓语 
    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谓语可以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
    (1)动词性词语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状语+动词+补语)结构:他‖[只]答应了<一声>。     
    主语+ 谓语(动词+补语+定语+宾语)结构:南海一中‖留下<过>(许多人)的梦。
    主语+谓语(状+动+补+宾)结构:我‖[最近]去<了><一趟>北京。
    (2)形容词性词语也经常做谓语。例如:                                
    主语+谓语(形容词+的)结构:太阳‖热烘烘的。  
    主语 +谓语(形容词+补语)结构:人参这种植物,‖娇嫩<极了>。   
    主语+谓语(状语+形容词+补语)结构:说话‖[要]简洁<些>。
    (3)主谓短语做谓语。例如:
    主语 +谓语(主谓短语)结构:这件事‖大家都赞成。   
    (4)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这种情况很少见,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可参考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例如:
    主语+谓语(名词短语)结构:鲁迅‖浙江绍兴人。       
    主语 +谓语(名词)结构:明天‖教师节。      
    主语 +谓语(定中短语,表容貌)结构:她 ‖大眼睛,红脸蛋。

    三、宾语 
    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
    可由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形容词、不定式、动名词、宾语从句等来担任。
    (1)名词性宾语。例如:
    玫瑰花我给你们俩十朵,给你紫红的,给她粉红的。 
    (2)谓词性宾语。例如: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进攻。(动词作宾语)
    谁说女子不如男?(主谓短语作宾语)
    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风停了,浪也静了。(复句形式作宾语)

    四、定语 
    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名词,形容词和起名词和形容词作用的词,短语担任。
    如果定语是单个词,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是词组,定语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
    (1)描写性定语,多由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例如:
    (弯弯曲曲)的小河。青春气息。(风平浪静)的港湾。
    (2)限制性定语: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例如:
    (晓风残月中)的长城。(野生)动物。(古城大理)的湖光山色。
    (3)助词“的”: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
    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通常不加“的”,例如:(红)花、(绿)叶、(新)学校、(好)主意等。
    双音节形容词作定语,常常加上“的”,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例如:(晴朗)的天、(优良)的传统、(动听)的歌声、(粉红)的脸等。

    五、状语 
    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可以由副词、短语以及从句来担任。
    (1)描写性状语:主要修饰谓词性成分,有的是描写动作状态,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例如:
    他[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小李[很高兴]地对我说。
    (2)限制性状语:主要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例如:
    [午后],天很闷,风很小。  [白]跑一趟。(方式)   她的身上[净]是水。(净=全,表范围)
    (3)助词“地”:助词“地”是状语的标志。状语后面加不加“地”的情况很复杂。单音节副词做状语,一定不加,有些双音节副词加不加“地”均可,例如“非常热︰非常地热”。形容词里,单音节形容词做状语比较少,大都也不能加“地”,例如“快跑、苦练、大干”。多音节形容词有相当一部分加不加都可以,例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仔细看了半天︰仔细地看了半天”。

    六、补语
    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补语都放在中心语后头,除了趋向动词、数量词、介宾结构和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直接作补语外。
    补语多用形容词、数量词、趋向动词、介宾结构来担任,各种关系的词组也常作补语。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例如:
    这个字写〈错〉了。 她哭〈红〉了双眼。上课前十分钟你得叫〈醒〉我。
    (2)程度补语: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的程度,也可以用量词短语“一些、一点”表示很轻的程度。谓语中心语多是形容词。例如:
    心里痛快〈极〉了。 这几天真是烦〈透〉了。 这家伙讨厌〈死〉了。 比上次要好〈一点〉。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例如:
    有的同学对许多问题想得〈太简单,太浅〉。  讲的人讲得〈眉飞色舞〉,听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他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例如:
    远处传〈来〉了他的笑声。 所有的同学都坚持〈下来〉了。 人绝不能轻易把生命交〈出去〉。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动作持续的时间,或者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例如:
    看了<几遍>。  等了<一会儿>。  来了<两个月>。 
    (6)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例如:
    她生〈在南海〉,却不知道死〈在何方〉。  这件事发生〈在2008年〉。
    (7)可能补语:这种补语的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与之间插进“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例如:
    这个东西吃〈得〉吃〈不得〉?  作业一定要认真做,马虎〈不得〉。  看得清楚,看<不>清楚?

    七、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
    (1)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有时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
    它跟前面的定语组成偏正短语,多用来做主语,有时也可做宾语等。例如:
    (经济)的振兴 要靠科学技术。
    (2)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状语中心语”)
    状语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也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它跟前面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有的同学 [上课时][在下面][悄悄]地讲话 。   
    (3)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简称“补语中心语”)
    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例如:
    那位学生昏倒<过去>了。   
    我们的校园 打扮得<真漂亮>。

    八、独立语
    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
    它的位置较为灵活,句首、句中、句末均可。
    (1)插入语:
    插入语的作用是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注意。例如:
    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表示肯定或强调或特别值得注意。
    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
    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等来说明;
    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等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用“总之、综上所述”等表示总括性的意义,点名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这种词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使上下文更好地连接起来。
    还有一些事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来表示。
    (2)称呼语:
    用来称呼对方,引起注意。例如:
    你来啦,老师。
    (3)感叹语:
    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例如:
    嗯,我这就走。  啊,多么令人兴奋的景象啊!
    (4)拟声语:
    摹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例如:
    呼——呼——狂风夹着沙石扑来了。  砰,砰,门外响起了枪声。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
    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格式:“谁”+“干什么”
    (主语)+(谓语)+(宾语)例:杨亚‖写字主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②.写物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主语)+(谓语、宾语)例:猫‖捉鱼
    主+谓+宾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他‖是学生


    划分句子成分方法:
    初中语文划分句子的常考点就是考察句子的基本成分以及句子主干,句子主干指的就是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以及宾语中心语,只要掌握了句子划分方法,找到句子的主干将不是难题。
    句子主干:
    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
    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
    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句子成分划分的分析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
    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
    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

    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划分句子的口诀:
    ①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②看全句、抓中心,缩句先找主谓宾。
    主干原句有歧义,恰当带上状补定。
    谓语前有状形容,定语修饰主和宾。
    “的”“地”“得”要分清,定状补、它标明。
    ③句子成分要划对,
    纵观全局找主谓。
    主前定状谓后补,
    谓前只有状地位。
    “的”定“地”状“得”后补,
    宾语只受谓支配。

    修辞手法
    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


    主要使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
    借代、比拟(又名比体)、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
    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
    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
    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
    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
    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
    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喻词“像”,本体是“雪浪”,喻体是“棉花田”)
    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由“好像,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喻词“变成”,本体是“手指头”,喻体是“大熊掌”。)
    借喻的本体不出现,也不用喻词,而是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位置。
    例: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树木”和“森林”比喻局部和整体)

    (2)借代:
    主要有特征代整体,部分代整体,专门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具体代抽象,作者代作品。
    例1:“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吗?”此句用银元上的袁世凯头像代替银元。
    例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此句中第二个“李公朴”指主张民主正义的人士。

    (3)拟人:
    比拟的一种,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例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例如: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4)夸张:
    是为了更突出,鲜明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有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格。
    按意义分类可以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5)双关: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
    例如: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飘上重霄九。此句中的“杨柳”表面上指杨花柳絮,实际上指杨开慧和柳直旬二烈士。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例如: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句子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蕴含双重含义,表面上离开故乡,坐船走水路,同时也指“我”正在人生道路上走自己的路。

    (6)通感:
    叙事状物时运通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修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7)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者相同事物中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修辞格。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8)对偶:
    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
    ①正对:由意义相同或相似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心血操碎,革命伟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②反对。由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③串对。也叫流水对,由意义上连贯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前后两部分构成。
    例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9)反问:
    反问是通过疑问的句式激发人们思考,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答案。反问是只问不答的,实际上反问的答案已经暗含在问话之中了。
    例如:如果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浪费和摧残人才不是更大的犯罪吗?

    (10)设问:
    设问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首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再回答问题。
    例如:什么事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1)顶真:
    是前后的几个语句之间,由相同的语言成分衔接上下两句,上递下接,使得结构紧密,语意连贯,声音流畅的一种修辞手法。
    顶针大部分是后一句的开头承接前一句的末尾的语言成分。
    ①单联顶真。是指只有前后两句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②串联顶真: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首位蝉联的顶真。
    例如:这真是座火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12)互文:
    指古代诗文上下文用的词语交错省略而又互相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①单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和“汉”是互文,此句应解释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和“客人”互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登上了船。
    ②复合互文:指在相邻的句子中出现的互文。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此句“将军”和“战士”形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很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牺牲了,只有少部分人征战多年才胜利归来”。

    (13)反复:
    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种感情的辞格。
    ①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如:唉!七毛钱竟买了你的生命——伱的血肉之躯竟抵不上区区七个小银元么?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
    ②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
    例如: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国家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此外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可以交错使用。
    例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4)排比:
    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
    ①句子成分的排比:
    例如: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此句是定语的排比。
    ②句子或分句的排比:
    例如:第一个月来,咱们娘娘有说有笑;第二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苟言笑;第三个月来,咱们娘娘不言不笑。
    这是三个分句的排比。

    (15)引用:
    指人们在口语交际或书面表达时,引用名言、典故。
    例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说得很有道理。

    (16)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
    修辞种类及作用:
    我们掌握修辞手法,在了解了其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外还应该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试题的考验: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
    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及作用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1)反问的特点:
    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2)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含修辞的成语来源:
    比喻:
    冷若冰霜    呆若木鸡    浩如烟海    轻如鸿毛    如胶似漆    挥金如土    味同嚼蜡 
    归心似箭    坚如磐石    气喘如牛    胆小如鼠    如花似玉    如履薄冰    如坐针毡 
    如狼似虎    从善如流    繁花似锦    视死如归    小肚鸡肠    多如牛毛    势如破竹

    拟人:
    狐朋狗友    鸟语花香     百花争妍   兔死狐悲    莺歌燕舞    龙飞风舞    春风得意
    鬼哭狼嚎     黔驴技穷    山欢海笑   狗仗人势    狐假虎威    龙争虎斗    鸟哭猿啼

    夸张:
    一手遮天    度日如年   一毛不拔   垂涎三尺     口若悬河   排山倒海    日理万机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一步登天    震耳欲聋   人山人海    人声鼎沸
    一落千丈    一目十行   人木三分    胆大包天     气吞山河   恨之入骨    挥汗如雨
    火冒三丈    一尘不染    泪如雨下    偷天换日    咫尺天涯   多如牛毛    弹丸之地

    借代:
    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迫在眉睫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汗马功劳    名落孙山    梁上君子    片甲不留    两袖清风    千钧一发    巾帼须眉
    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
    分句是结构上类似的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
    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
    复句前后有隔离性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
    语法上指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句的分段的句子,
    如:海花才落,杏花又开了|河不深,可是水太冷|明天不下雨,我们上西山去。
    这三个复句各包含两个分句。同一复句里的分句,说的是有关系的事。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终语调,不同于连续几个单句。

    复句类型有如下几种:
    ①并列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
    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承接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
    常用关联词语有:
    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
    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
    ③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④选择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就构成选择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
    如: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
    ⑤转折复句:
    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有:
    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
    如: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⑥假设复句:
    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语是:
    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
    如: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
    ⑦因果复句:
    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
    说明因果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
    常用关联词有:
    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
    推论因果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
    常用关联词有:
    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
    如: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
    ⑧条件复句:
    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种类型。
    常见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
    如: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越称心。
    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⑨解说复句:
    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常用关联词语。
    如: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
    ⑩目的复句:
    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
    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如: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这段时间校卫要好好检查校园设施,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⑾多重复句: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并且具有两个以上的结构层次的复句是多重复句。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1.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
    其基本格式是A,B,C……,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如: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小李今年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2.承接复句的分句排列次序是由分句所表示的时间和事理上的先后决定的,因此,分句的派顺序不能前后对调。
    其基本格式是A→B→C……成鱼贯式的排列。如:
    见过了小李和小王,老陈便带着他们到田间去打谷子。
    看过报纸,听了两段音乐,他心满意足地去吃饭了。

    承接复句与连动句的区别:
    1.承接复句的分句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标出这种停顿。连动句没有。
    2.承接复句的分句可以有不同的主语,连动句只能共带一个主语。
    3.承接复句在分句间可以用上关联词语,连动句则不能用。如:
    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承接复句)
    他上街买菜去了。(连动句)

    假设复句与转折复句的区别:
    用“即使(就算、纵然、哪怕、纵使、就是)……也……”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假设复句。
    含有转折意思(有的书称为转折式假设复句,有的称之为让步假设复句),它与用“尽管……还是……”这组关联词语组合成的转折复句最容易混淆,其区别是:
    1.让步假设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没有成为现实,“即使”表示撇开的是虚拟的事实,是做最大的假设罢了。
    2.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所说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尽管”所撇开的是既成事实。如: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说不准)
    尽管今天刮风下雨,我们还是要到达山顶。(“刮风下雨”是确定的事实)

    条件复句与假设复句的区别:
    相同点:前后分句的关系都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都是没有实现的事情。
    不同点:条件复句着重于条件,假设复句着重于假设。
    只要记住条件复句的几种类型和关联词语就很容易区别了。如:
    如果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愿意奉陪到底。(假设复句)
    只要美国政府仍然一意孤行搞对抗,中国政府就要奉陪到底。(条件复句)
    初中阶段要求我们掌握这几种关系的复句:
    判断复句类型的关联词: 
    ①并列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也、又、还、同时、另外、既……又……、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②递进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甚至、并且、而且、更、况且、何况、反而、不仅……而且……等。 
    ③选择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或者……或者……、是……还是……、宁可、要么……要么……、不是……就是……等。 
    ④转折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但、但是、反倒、却、可、可是、然而、只是、不过、虽然……但是……等。 
    ⑤因果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由于、因此、因而、所以、以致、因为、可见、既然、因为……所以……、既然……就等。 
    ⑥条件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就、便、只要、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都……等。 
    ⑦假设复句:
    常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便、要不然、否则、如果……那么……、要是……就……、即使……也……等。 

    区别单句与复句:
    正确区别单句与复句,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情达意,单句与复句一般比较容易区别,但有时也比较容易混淆.
    一、语音停顿:
    复句的分句间一般有较长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单句不论长短,都有表示这句话说完了的语调,在结尾有一个较大的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表示。
    如:(1)他有个妹妹在上海读大学。 (2)他有个妹妹,在上海读大学。
    例(1)句子内部没有语音停顿,一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是单句。
    例(2)由于句子内部有较大的停顿,成为两个分句,表达了两层意思,所以是复句。

    二、关联词语:
    复句一般使用关联词语,或成对使用,或单独使用,甚至不用,单句大都不用。
    如:(3)我回到北京去看你。(4) 我回到北京就去看你。(5)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和平。
    例(3)很显然是音句,
    例(4)用了关联词语“就”使整个句子成为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
    例(5)虽然没有使用关联词语,但也可以看出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
     
    三、结构关系:
    复句中的每一个分句都不作另一个分句的任何成分,它们之间没有谁包含谁关系,单句相反。
    如:(6)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7)公差催人上路,像屠夫赶牛羊一样,
    例(6)、(7)看起来都是由两个句子组成的,但结构关系不一样。
    例(6)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的分句组成的一个复句,
    例(7)后面半句在结构上是全句的一个句子成分,所以是单句。

    四、意义关系:
    复句中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但有时并非所有复句都使用关联词语,甚至会出现可作单句或可作复句的句子,这就要结合句子的意义关系来考虑,
    如(8)凝视着窗外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
    由于人们对例(8)意义理解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如果“凝视窗外的”是这个“同学”则为单句:如果“凝视窗外的”前面另有主语,比如“他”则为复句。 
    区别单句复句不外这四种方法,但多数情况下我们是综合运用,以便尽快得出结论。
    多重复句的分析:
    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叫多重复句。有两个层次的叫二重复句,有三个层次的叫三重复句,其余依次类推。多重复句是由一重复句扩展而成的。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①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分析多重复句可以采用符号法和框式图解法。如:
    符号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
    ②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
    ③但是不善于思考,|‖(并列)
    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
    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
    ②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转折)
    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逐渐壮大的中国海军一定能够...”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