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在寻求救民救国途径的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甘地家族都虔诚地信奉‘毗湿奴’。在古遮拉特,无论是耆那教,还是毗湿奴信徒,都十分严厉地反对和排斥肉食。我从小就是在这种宗教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我非常孝顺我的父母。我知道,如果他们获悉我破戒吃肉,他们就会吓坏。”
    ——《甘地》

    (2)依据材料三,分析甘地戒绝肉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在古遮拉特文中,我也用过英文的“消极抵抗”这几个字来描述它。有一次我在欧洲人的一个集会上发觉“消极抵抗”这个词句的含义太狭隘了,我还发觉它被当做是弱者的武器,其特点是仇恨,最后还可以成为暴力。因此我不得不反对这些解释。……(后来)我把这个词改为“萨提亚格拉哈”(即坚持真理)。从此便成为古遮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3)依据材料四,说明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前后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他们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信息:2012年专项题历史材料题难度较难 来源:刘文文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本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 主要考查您对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

孙中山图谋救国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
  • 孙中山图谋救国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产生的原因:

(1)战时印度社会的变化与英印合作关系
(2)战后民族矛盾的激化孟太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1918.7 罗拉特法1919.3
(3)国大党进入甘地时代

战后国大党政策的转变:

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印度有了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族资产阶级。然而,英国的殖民统治妨碍着印度实现工业化,英国资本控制着一些重要的工业部门,如黄麻工业、制茶工业和采矿业。印度资本处于依附地位。这促使印度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和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当时,代表印度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对反英斗争的态度较以前积极起来。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最初是由英国官方授意下,由英国退休军官休谟筹建的。国大党的早期活动家虽然对英国殖民统治造成的经济落后不满,同时又赞许英国人在印度建立起来的“和平与秩序”,他们只要求在英帝国范围内使印度获得有限的自治。他们高高在上,同群众自发的反英斗争缺乏联系,甚至否定群众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国大党中的一些人已不再限于向殖民政府递交抗议书和请愿书,要求在殖民统治下扩大印度人的权利,而是开始采取新的斗争方式。1916年国大党激进派领导人提拉克仿效“爱尔兰自治党”建立了“自治同盟”,要求让印度取得自治。一次大战以后,在工农群众不断掀起反对殖民压迫斗争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大党党员认识到,反对殖民统治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20年代,国大党改变以往同英国合作的立场,主张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实现民族自治目标。同时,国大党改变了脱离群众的状况,广泛吸收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参加,使国大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的群众性政党。

阿姆利则惨案:

1919年4月10日,英国当局在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则城逮捕了两名民族运动活动家,企图把他们驱逐出城。居民随后,约有三万市民在市政府前集会要求释放被捕者,和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起义人民控制了城市,英国将军戴尔率领殖民军进城,实行戒严。4月13日,约有五万名市民在阿姆利则的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上举行集会,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虐措施。当时,集会是和平的,参加集会的不少人带着孩子。下午5点,英国将军戴尔带领军队来到广场,用装甲车堵住广场的入口处,然后,未作任何警告就向赤手空拳的群众开枪射击。据后来英国官方公布,当场死亡379人,伤1200人,实际死伤人数远远不止此数。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阿姆利则惨案。英国殖民者本来企图借阿姆利则大屠杀吓倒印度人民,结果却激起旁遮普全省的反英怒潮,城乡人民纷纷起义。在某些地方,起义者破坏了铁路,颠覆了军用列车,炸毁了桥梁,捣毁了警察所、监狱和官署。全国也以大规模的罢工和起义回答英国人在旁遮普的暴行。在纺织中心阿默达巴德,罢工工人不顾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的号召,展开了英勇的革命斗争,占领城市两天,号召赶走英国统治者。1920年上半年,工人罢工达二百次,参加人数达一百五十万。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人物简介: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是中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其流亡日本时,曾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之后转化成为后世常用的“孙中山”惯称。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从“医人”到“医国”原因:

①民族危机的刺激;
②受西式教育影响;
③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孙弃医从政,充分体现了个人职业选择以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为重。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

从“改良”到“革命”原因:

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关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上书的目的是为了观察上层统治集团的“虚实”,所以需要北上见李鸿章。其实他早已做好了颠覆清廷的准备。
第二种观点认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是因为他是当时识时务的要员,如果李鸿章接受上书,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进行改革,那么也是挽救中国的一个方法。孙中山寻求的是一个改革的切入点。
第三种观点认为,孙中山在上书中提到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是很一般的改革要求,孙中山的思想是改良主义思想。
第四种观点认为,孙中山当时上书是既有革命思想又有改良思想。
第五种观点认为,上书李鸿章是孙中山改造中国的一部分,但他对和平改革的认识太简单,不过上书是他革命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