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题 “君主论英国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睡得更安静,更和平。”(张金鉴:《欧洲各国政府》)。在1792年的法国,当国民公会内部就是否审...” 主要考查您对议会权力的确立(《权利法案》)
《权利请愿书》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斯图亚特王朝的倒行逆施
波旁王朝在大革命中被推翻
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君主立宪制含义:
在1688年“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执政威廉被邀请承袭英国王位。1689年,威廉接受由议会拟定的《权利法案》,正式登基。(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不但掌握了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权力口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土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背景:
①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
②“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目的: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国王权利。
内容:
《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
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标志:
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
向君主呈递《权利请愿书》: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1、两次内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
(1)第一次内战(1642-1646)
原因:查理一世无法容忍议会的挑战,宣布讨伐议会。
经过:议会军在内战初期屡败。后来建立了“新模范军”,迅速扭转了颓势。在纳西比战役中给国王的军队以致命一击。
结果:查理一世成阶下囚,议会方面胜利。
(2)第二次内战(1648年)
原因:议会内部出现矛盾,被禁国王逃跑
结果:再擒查理一世并处死
2、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1)判定查理一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将他判处死刑。1649年被斩首。
(2)1649年,英国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克伦威尔等掌握了国家政权。
两次内战胜利的原因:
两次内战都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终,究其原因在于:
1、议会军的反封建斗争深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议会军经过改革,建立了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的"新模范军".战斗力大为增强。
3、克伦威尔等人的正确指挥。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的倒行逆施:
1、查理二世统治
(1)表现:
①恢复国教,对其他教派实行迫害。
②要求国家公职人员按国教仪式进行宣誓。
③对参加过革命的人进行反攻倒算
(2)影响:
①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②反对派使议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
2、詹姆斯二世统治
(1)表现:
竭力在全国恢复天主教,任命一批天主教徒为军官,实行专制统治。
(2)结果:
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建立起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实质:是资产阶级、新贵族等各阶层联合进行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
詹姆士二世恢复天主教遭到反对原因:
詹姆士二世是狂热的天主教徒,他统治时期竭力在全国恢复天主教。与英国国教相比.天主教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是更大的阻碍。一旦恢复天主教,不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甚至一部分旧贵族,都将失去在16世纪宗教改革中得到的天主教会的土地。这是资产阶级、新旧贵族联合起来进行"光荣革命"的重要原因。
法国大革命爆发:
1.大革命前夕的法国(历史背景)
⑴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专制王权和封建等级制度
⑵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⑶路易十六的统治使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⑷三级会议的召开——导火线(1789、5)
2、大革命的过程(1789、7——1794、7)
⑴爆发:攻占巴士底狱 1789、7、14
⑵第一阶段:君主立宪派掌权(1789、7——1792、8)
①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②权力机构:制宪议会到立法议会
③改造措施:
A、废除封建特权的法令 八月法令
B、《人权宣言》的内容与评价
C、1791年宪法
⑶第二阶段:吉伦特派当政(1792、8——1793、5)
①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
②权力机构:立法议会到国民公会
③改造措施:
A瓦尔密战役 1792、9;
B国民公会开幕(取代立法议会)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D处死路易十六 1793、1
⑷第三阶段:雅各宾派统治(1793、6——1794、7)
①代表:中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派)
②权力机构:国民公会
③措施:恐怖政策
(5)热月政变(1794、7)
热月党人——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
措施:
结束恐怖,建立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维护共和制,建立督政府。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1、第一共和国建立的原因:
①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法国君主政体垮台,为建立共和国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 人民群众的积极推动是主要原因。
③雅各宾派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积极号召。
④外来武装干涉促使采取更激进的革命措施。
2、建立:1792年,由国民公会通过法案,废除王权,建立法兰西共和国。
广大市民在革命派的激励下,拿起武器奔赴前线,9月20日法军在瓦尔密高地击败普鲁士军队,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同月,经选举产生的国民公会取代立法议会。
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宣布摧毁王权,进一步摧毁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9月22日,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的决议。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诞生。
3、演变过程:历经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的督政府、拿破仑为首的执政府等阶段 。
4、政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拿破仑帝国建立的背景:
1、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
(1)原因:
①第一次反法联盟进攻
②反革命暴乱
③物价暴涨等问题突出
(2)结果: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专政
2、 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及作用
①措施: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实行恐怖政策。
②结果:失人心,分裂。
③评价:
第一,它是法国大革命特殊性的产物,是1793年内外危机之下的应急行动。
第二,恐怖统治挽救了共和国,拯救了革命,其功绩不容抹煞。
第三:局限:
一是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超经济政策,或者叫统制经济,不可能真正地解决经济问题;
二是恐怖统治在范围上无节制地扩大。
三是恐怖统治在时间上无休止地延伸。
3、热月政变后,政局动荡不安;热月政策后督政府腐败无能
4、反法联军大兵压境;
5、人们企盼一个强大政权。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经过——雾月政变
1、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2、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实行军事独裁
3、1804年12月,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 1804年拿破仑称帝,历史上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上台的原因和条件:
1、拿破仑上台的必然性:
①形势需要;
②大资产阶级从巩固自己的统治秩序出发需要;
③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工农从维护自己在革命期间的既得利益出发需要。
2、拿破仑上台的偶然性:
个人因素:拿破仑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并得到了法国银行家、军火商和军队的支持,使他能够在法国需要这样一个人物的时候,恰恰由他来充当这个角色,确属偶然。
雾月政变与拿破仑称帝:
“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的统治,但热月党人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代表,而是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所以,他们结束雅各宾派专政,废除雅各宾派限制和打击资产阶级的政策,使资产阶级解脱了恐怖时期受到的种种束缚;同时它又尽力保护革命成果,维护共和制。
1795年通过了一部新宪法。第一次确立了两院制,即元老院和五百人院,其中元老院由250名议员组成。五百人院享有法案的创制权,讨论和通过法案的权力。
1795年秋,热月党人成立了督政府。然而,督政府的统治却让资产阶级大失所望。由于它在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历史上称其为“秋千政策”),对内不能镇压王党势力的叛乱,稳定政局;对外不能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武装侵略,使得法国革命又面临危机。督政府统治时期的内忧外患,使法国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出现,以保护他们的利益,于是,拿破仑便应运而生了。
1799年8月,他从埃及冒险回国,10月回到巴黎,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开始了他的军事独裁统治。
1804年拿破仑称帝,历史上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对拿破仑的掌权,恩格斯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辛亥革命做的准备:
①思想基础:
革命党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②组织基础:
a. 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b.同盟会的成立。
③革命时机成熟。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民主革命更加蓬勃发展。
2、辛亥革命的过程:
(1)武昌起义:
建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2)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3)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
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
1、原因条件:
(1)客观原因: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
(2)主观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军政大权。
②帝国主义:扶植新的代理人。
③南京临时政府:革命派涣散、成分复杂,缺乏经验和思想准备;立宪党人和旧官僚支持袁世凯;财政困难是直接原因。
2、步骤:
(1)“逼宫”: 1912.2.12,溥仪退位
(2)孙中山辞职
(3)制造兵变
(4)北京就职:1912、3 、10
3、结果:辛亥革命失败了。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3)未改变社会性质。
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扶植新的代理人: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帝国主义各国立即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达20艘。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于是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更为主要的是,武昌起义以后不久,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清朝统治者在中华大地上已普遍失去了信任。用少数的外国军队来扑灭这场革命火焰,很可能使这场革命发展成为比义和团运动广泛得多的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因而帝国主义列强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阴谋采取政治干涉的方式,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于是他们选择了既有实力、又和他们早有合作关系的袁世凯。这时,清皇朝也把袁世凯看做唯一能够指靠的救星。这样,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袁世凯从一个已被朝廷勒令养病的失势官员在1911年11月复出,一跃而成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一个美国人说:”他(指袁世凯)立即成为这个帝国的事实上的独裁者。对于他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地表示欣慰。清政府很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新内阁。袁世凯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湖北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伍廷芳和北京政府的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
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长期斗争梦寐以求的就是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武昌起义和全国响应的胜利,为这个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对辛亥革命结局问题的不同认识:
关于辛亥革命的结局,通常的观点认为,它既胜利,又失败。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昙花一现,政权最终落于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见,言其胜利和失败,是就不同的意义和层次目标来说。
有的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达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该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抱负和所能负担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31页。)有的论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它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境遇,但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徐梁伯:《辛亥革命“失败说”献疑》,《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2期。)
与“君主论英国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当国王在白金汉宫时,全国人民...”考查相似的试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