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高中三年级历史

首页
  • 简答题
    (原创)(3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政府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 英国乔治三世于1787年任命马戛尔尼率团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访华。因此,还准备提出六项具体的要求,即:一、英船到浙江、天津等处停泊;二、在京设立商行;三、将舟山附近小岛给英商停歇和储存货物;四、在广州附近拨一地方给英国居住,或准许澳门居住之英商出入自备;五、英国自广州下澳门,由内河行走,货物不上税或少上税;六、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
    ——《京华续录》(乾隆朝)卷四十七
    材料三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称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曰24日)
    材料四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曰28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顺治时期实行海禁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表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是什么?(2分)这一目的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的?(2分)据《南京条约》的内容,说明马戛尔尼的要求得以实现的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8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央做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8分)
    (5)结合上述材料,就闭关、开放与国家富强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5)

    本题信息:历史简答题难度一般 来源:未知
  • 本题答案
    查看答案
  • 答案解析
    查看解析
本试题 “(原创)(3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清政府颁布了《禁海令》。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 主要考查您对

经济特区的创办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世博会的开办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您可以点击下面的选项卡查看详细档案。
  • 经济特区的创办
  •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 世博会的开办

经济特区: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


经济特区特色: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经济特区最早出现在意大利。1547年,意大利在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设立“自由港”。以后其他国家相继出现了自由贸易区、自由工业区、科学工业区、保税仓库区、自由关税区、自由边境区、促进投资区等不同形式和特点的特区。我国特区和世界经济特区相比,具有的共性:
1.特区的经济性;
2.政策的特殊性;
3.特定区域的隔离性;
4.经济活动的开放性。
我国目前有5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特区、珠海特区、汕头特区、厦门特区和海南特区。


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台湾。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

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

经济特区之“特”在审批问题上的优惠政策:

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轻工业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重工业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家计委审批外,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经济特区内政府采取的税收刺激的办法:

在经济特区和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公司税率仅为15%。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国内企业税率高达55%(将逐渐减少至33%)。内地外资企业税率也高达33%,外资企业在赢利后头两年享受免税待遇,在随后两年中减税50%。


特区的设立:

(1)五大特区:1980年起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2)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离港、澳、台较近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3)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4)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5)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建设资金来源以吸收外资为主,经济形式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有多项税收、土地使用、劳动力使用等优惠政策。经济特区发挥的作用也很“特别”:
(1)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
涌现出了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2)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
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
物价改革;
打破铁饭碗;
股份制试点;
证券市场;
企业产权转让;
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
“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
住房体制改革;
社会保障,等等。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步,是开发上海浦东。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
中央政府给予浦东新区比经济特区更加特殊的优惠政策,除实行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所实行的有关减免关税、所得税和进出口许可证等优惠政策外,还特许外商在浦东开办金融机构和百货商店、超级市场等第三产业,并允许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以及扩大投资审批权和实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


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鸦片战争后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浦东开创的众多“全国第一” :

在大规模、高强度、快速度的开发建设中,浦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形态和生态、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并顺利通过APEC会议的世纪大检阅。形态开发和功能开发并举,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
“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
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
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
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
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
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
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
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下设有五个副主题,分别是: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体现了全人类对于未来城市环境中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城市化浪潮、未来城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
选择“城市”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因为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课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话题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这个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城市、企业等,将围绕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上海世博会意义:

1、中国赢得了世博会的权利,那么就是一次重大的成功。对于我国的经济政治等等各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
2、政治方面,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促进各国交流增进各国友谊,让世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很多外国的东西拿到中国来展示,由中国提供一个平台,这样就能够使得各国的关系更为融洽。
3、经济方面,自然世博会会推动上海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上海的生活质量提高,使得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4、文化方面,各国的先进的科技在中国展示,各国的文化风俗在上海交融。


发现相似题
与“(原创)(3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考查相似的试题有: